白夜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说翻拍必糊肖央误杀再爆红,这部犯罪 [复制链接]

1#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当你看过部以上电影,这世界上便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这是电影《误杀》中的一句台词。

电影看多了,套路也不好使了。

豆瓣评分7.7,67.5万评价,12亿票房。

这部年黑马国产悬疑电影,真的很爽。

《误杀》

01-反套路

看悬疑片最怕什么?

剧透。

但《误杀》第25分钟,凶手就已经公布了。

泰国边陲小镇,小吃店里。

一名恶警在以办案的名义勒索钱财。

所有人敢怒不敢言,只能低声下气当做没事发生。

其中就有男主角李维杰(肖央饰)。

李维杰和妻子阿玉来泰国打拼多年,育有两个女儿。

他开了一家网络公司,平时没别的爱好,就爱看电影。

他们一家四口在泰国边陲小镇生活。

这个小镇也并非那么安稳,恶警和暴力层出不穷。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了犯罪的温床。

李维杰的大女儿报名参加了夏令营,却被警察局长(陈冲饰)的儿子素察下药侵害。

犯罪者后毫不悔过,甚至还以此威胁女孩再次发生关系。

素察闯入家中后,女孩和妈妈为自保“误杀”了他。

杀人凶手、杀人动机、案发现场,开篇就已经剧透完毕了。

那看点在哪里?

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因一场“误杀”陷入恐慌,犯罪已经既成事实,李维杰要如何保护自己的家人,成功脱罪?

他决定模仿悬疑电影中的手法,销毁证据。

首先,将死者的车开到偏僻处,沉河。

其次,一家人入住酒店,看泰拳,利用人们对时间的模糊记忆,制造不在场证据。

最后,李维杰模拟审讯,统一家人的口供。

这就是整部电影的冲突点——这场“完美犯罪”是否会被警察戳穿?

02-丰富细节

这部电影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改编的同时也植入了不少影迷彩蛋。

例如——

影片开头的挖下水道越狱是致敬《肖申克的救赎》;

李维杰制造不在场时间线的想法是受到《蒙太奇》启发;

借助朋友和目击证人帮他做“伪证”技巧来自于《控方证人》;

一家人在电影院一起来看了《天才枪手》,是瞒天过海的故事。

最后李维杰将所有的犯罪都归于自己身上,又神似《嫌疑人X的献身》。

此外,警察局长在查看他一年的观影记录时,有《七宗罪》《狩猎》和《白夜行》。

这些无一不在暗示着说谎、欺骗以及犯罪背后的隐情。

改编时,电影也埋下很多细节。

如果不看细节只看剧情,造成素察死亡的原因很简单。

在争执中,平平在慌乱中拿起锤子挥向素察,他应声倒地。

母女们将探了探鼻息,发现他没有了呼吸。

这样看来,误杀素察的显然是平平。

事实上直到最后才显露真相:素察并非失手误杀,而是被活埋致死。

这个细节,在电影中已经暗示。

李维杰在看拳赛时说到一种现象:拳手遭遇重击时会出现吞舌,这会导致窒息,但只要有医疗救援就不会有生命危险。

其次,是在警察局长一行人到李维杰家后院开挖坟墓时。

所有人都以为坟墓中掩埋的是素察的尸体,镜头展现的是被被警官开枪打死的羊。

同时还特写了棺材盖子内壁上的抓痕。

最开始时,妻子和女儿都说现场没有留下血迹,这抓痕也意味着是最后才造成的。

这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证明这并非误杀,而是一场谋杀。

整部电影中,这样的心思还有很多。

例如,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羊”。

第一次弃车时,有一群羊经过,意味着见证罪恶的发生。

第二次,一头羊被警察恶意杀死。

第三次,坟墓了出现被杀死的羊,意味着“替罪羊”。

它既代表李维杰和犯罪的关系,也隐喻着普通人像羊一样的命运——只要能好好地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薅它们身上的羊毛。

03-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翻拍是旧瓶装新酒,原作珠玉在前,难免会受到各种比较。

但至少《误杀》翻拍得非常有诚意。

监制陈思诚,“唐人街探案”缔造者。

新人导演柯汶利,个人的风格独特。

男主角,是我们熟悉的“筷子兄弟”——肖央。

这次他打破了以往的喜剧印象,贡献非常精彩的演出。

肖央饰演的李维杰,是非常普通的小人物。

脸上既有小人物的狡黠,又有真诚与善良。

此外,谭卓、陈冲两大实力派女演员助阵也让影片增色不少。

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母亲在警局对峙的一场戏。

警察局长得知自己的儿子罪行,也猜测出自己的儿子可能已经死亡。

既羞愧,又悲痛,猜到凶手是谁却又缺乏证据,只能崩溃地嘶吼出来。

温柔的阿玉听到对方说:“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什么都能做出来”,同样像护犊母狮一样护在自己的女儿面前。

冲突一触即发。

就像日本电影《告白》,以及最近大火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这种坏孩子的很大程度上都是家庭教育的缺位。

素察的父亲醉心权力与政治,他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成长,而是市长选举的情况。

母亲虽然关心他,却是一味的溺爱,当知道儿子打伤他人后,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利用金钱与权势去摆平一切。

善恶观念的缺失,再加上母亲的包庇,最后酿成两个家庭的悲剧。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频发青少年犯罪,其实也向社会不断敲响警钟——

我们不仅缺失对少年的教育,更缺失对成人父母的教育。

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是一味溺爱,是捧杀;

不花心思和孩子沟通,只是一味要听令于己,是控制。

电影最后的结局,李维杰选择自首。

大家对结局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为上映的妥协,而我认为前期的细节可以做到逻辑自洽。

为了拿到口风琴奖励,小女儿将考卷上的70分改为分。

对于李维杰而言,欺骗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家庭,但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小女儿的观念。

所以他需要自首,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错。

以暴制暴一时爽。

但真正的公平不能建立在黑暗之上。

图/《误杀》

文/ssui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