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汉、张钧甯主演的悬疑电影《瞒天过海》可能会使一些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由陈思诚监制的影片,因为它使用了陈思诚所创造的“陈思诚配方”:购买成功的悬疑剧本;以东南亚为背景,规避审查,扩大内容尺度;以某种社会情绪作为故事核心,为病毒式传播奠定基础。陈思诚凭借这一配方,确保了较高的创作速度,并取得了极好的市场回报,以上几部悬疑电影的票房都突破了10亿元(当然宣发成本也很高),尤其是《消失的她》更是年暑期档的爆款,票房突破了35亿元。然而,陈思诚更懂得“掩饰”,他选择的悬疑剧本都非常成熟,但在中文互联网上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知道原版的观众并不多。例如,《消失的她》无论是苏联版本还是美国版本都非常小众,能保留悬疑感,给观众更多“不剧透”的乐趣。并且,由于没有原作的先入为主,观众也不会将国产翻拍版与原版进行对比,误以为是“原创”。
《瞒天过海》的翻拍难度很大。原版是年上映的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在国内以“批片”的形式上映并取得了1.7亿元的票房,豆瓣上获得了超过万网友给出的8.8分高评价。大多数资深影迷都看过原作,对故事非常了解,因此翻拍版能提供的新鲜悬疑感必然大打折扣,要复制陈思诚的惊人票房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原作《看不见的客人》在豆瓣上口碑极好。同时,观众很难不将翻拍版与原版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和审视。之前已经有意大利版、韩国版等翻拍,《看不见的客人》的评价都不如原版。由于原作的剧本几乎完美无缺,国产翻拍要超越原版几乎是不可能的。《瞒天过海》虽然已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它仍然通过提供具有创意的改编来放大电影中的社会情绪,并通过情绪的扩散性传播来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故事开始于东南亚某国,富商之妻乔文娜(张钧甯饰)被卷入一场离奇的密室杀人案中,警长郑威(许光汉饰)主动登门拜访,并向乔文娜索贿。郑威告诉乔文娜,她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两个小时后警方会将手头的证据移交检察官,届时乔文娜将成为杀人嫌疑犯,但如果乔文娜配合他,他会在证据上做手脚,让乔文娜成功脱罪。观众很容易判断出《瞒天过海》的人物关系,郑威对应的是原版中的律师,乔文娜对应的是原版中的科技新贵,乔文娜的情人明浩(尹正饰)对应原版中的女性情人。但即使没有看过原版,观众仍然可以选择观看《瞒天过海》,因为电影仍然保留了原版中的精彩反转。在进行本土化改动时,由于主要人物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电影中的细节和情节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保持了逻辑的连贯性。宣传海报上写着“分钟44次反转”,这也证明了电影在保留原版精彩反转的同时,也有所改动。
除了精彩的反转外,电影还进行了主要人物关系的重构,以增强电影的情感浓度并拓展电影的社会性表达。这些改动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让电影中的亲情更加动人;第二,击中普遍性的社会情绪,让电影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实现情感传递,制造话题,从而带动更多观众观看。陈思诚在以上两点的把握上都做到了“极致”,虽然有些观众不喜欢他,但电影仍然能够不断制造话题。很多人从质疑陈思诚转变为理解他,可真正成为陈思诚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以《瞒天过海》为例,尽管这部电影在两个关键点上都有加分,但差距却微乎其微,而票房效果则天差地别。首先,我们来看情感浓度。在《看不见的客人》中,一家三口被无辜卷入一起命案,儿子成为了受害者。为了揭开儿子死亡背后的真相,父母们精心策划了一次完美的布局。
父母之爱子的深情不仅是他们展开调查的动力,电影也对这种情感进行了隐晦而有限的表达。而在《瞒天过海》中,同样是一家三口,但这次受害者变成了父亲吕平,而母亲虹姐则更像是原版中的父亲角色。电影在父子情感上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儿子患重病,父亲奉献了自己的肾脏。这位正直善良的父亲也成为了儿子最重要的人生导师,给他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提供了力量和勇气。因此,《瞒天过海》更加强调亲情的表达,而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贴近国内观众的情感认知。当真相揭示时,儿子在大雨中痛苦而释然地走着,电影通过烘托氛围和演员的表演打动了观众。然而,对于以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为动力的悬疑电影来说,单纯的情感浓度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专注、集中、极致。否则,亲情等情感的表达就会变得太普遍,无法真正震撼观众。
因此,《误杀》和《误杀2》都以父爱为主线,关键的反转也由父爱主导。而《瞒天过海》试图在人物关系上营造更强烈的煽情效果,但父子情感和剧情中第二起命案的反转并没有关联。在乔文娜和明浩这对角色之间,《瞒天过海》花费了更多的篇幅进行铺陈和扩写,试图让他们与传统的情侣关系有所区别,带有更多的破碎感和悲剧性,类似于《白夜行》。然而,这与第一起命案的反转毫无关联,前面的精彩只是锦上添花而已。电影既没有将这两种情感极致化,也没有让它们产生碰撞、对比或对抗,情感的表达没有本质上超越原版。这组情侣关系中有一些类似于《白夜行》的味道。此外,还要考虑到社会情绪的改变。在这一点上,陈思诚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或者说他的“狡猾”),这正是许多年轻导演需要学习的。《瞒天过海》在社会情绪方面也做出了努力。它抓住了原著中存在但没有过多渲染的阶层议题。
电影通过各种台词(尽管有些刻意)对社会不公和阶层固化进行了抨击,比如“人分三六九等,一个低贱的人死了就死了,为了他毁掉前程不值得”、“有了钱有了权才有现在的好日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个社会上,可以用钱摆平的就不算什么麻烦”等等。然而,问题在于电影对阶层议题的刻画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小人物的无助感并没有强烈到让观众产生共鸣的程度。与此同时,由于阶层议题敏感,也不适合成为电影的宣传重点,因此很难引起话题的扩散。陈思诚的电影中,即使一直在贩卖和炒作各种社会情绪,但始终都是那些“安全”的情绪。即使《误杀2》也涉及更为强烈的阶层议题,但宣传重点仍然是反转和父爱(如何对抗不公)。更关键的是,女性观众是电影情绪营销的目标受众,许多成为黑马爆款电影的原因就是因为抓住了女性观众的情感需求,从而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病毒式传播。
例如,《消失的她》在深层次上是否存在“厌女”批评界有着深入的讨论,但在主流观众的认知中,电影中的“反渣男”叙事和“女孩互助”叙事,都努力迎合了女性的情绪。而《瞒天过海》则恰恰相反,取消了原版中潜藏的女性立场和女性表达。凶手的性别转变了,原版中父权制度下精致利己主义的丑陋男性变成了国产版残忍不择手段的“追逐女性”的形象;原版中良心未泯的女性情人变成了男性;原版中,绝望的母亲的反击变成了孝顺儿子的反击……乔文娜加强了对“蛇蝎美人”的理解。虽然我们不能说创作者们一定是要美化男性或贬低女性,不要给他们扣上这样的帽子;但我们可以说,在对社会情绪的把握上,创作者们显得迟钝而失位。电影如此改动,意味着它已经完全失去了在女性情感层面上进行营销的可能性,无缘成为爆款。《瞒天过海》很像是“陈思诚式”的作品,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够完美。
这里的“不够完美”并非审美上的批评,而是从市场收益的角度来考量——它无法复制“陈思诚式”的票房佳绩。要想成为另一个陈思诚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国产电影市场需要更多的“陈思诚”,尽管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取得美学上的成就,但至少能够推动整个市场,让影院赚取更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