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员工原创ldquo读好书,荐好书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读好书,荐好书全民阅读活动精选八十五期

《打开故宫》

推荐者丨配电团支部·叶雅云

《外婆的道歉信》

推荐者丨信通团支部·李婉玲

读《白夜行》有感

推荐者丨亿兴工程鲤城输变电分公司团委·林锦泉

《白夜行》出版于年,是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较为出名的小说之一,在原著小说中对于主线故事的推进基本都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雪穗和亮司的篇幅极少,但这也是《白夜行》小说的精妙之处,全书没有描写过两位主角的对话,却可以旁敲侧击的了解到两人之间的羁绊。让人有一种诗画般留白的独特美感。

本书的作者东野圭吾正式在中国出现也就十几年时间,但每次走进书店他的作品就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上,他的作品有时候很好看,好看到你能从别人的作品中看到他的影子,他的作品有时候又很难看,难看到怀疑这本书就是写出来骗稿费的。有人说他是个推理小说家也有人认为他写的是当代言情故事。但最终他还是一个好作家,其实我更喜欢的是他小说中,侧重描写人物感情和层层围绕的事件来推进剧情和推理案件的手法。

本作主要描写的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背景下到年之间,围绕着受害人之子桐原亮司和嫌疑人之女西本雪穗两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以故事一开头的案发地点烂尾楼,结合时代背景无不透露着“泡沫经济”时代下日本社会的经济萧条。

桐原亮司与西本雪穗本是一对在图书馆中萌生不同寻常情愫的学生,却因为某日亮司在一栋废弃的大楼中碰见了自己父亲正在对雪穗实施“恶行”,之后亮司失手把自己的父亲杀害了,雪穗为了制造了一起“近乎完美”的密室杀人案,也为了让亮司可以脱罪,设计杀害自己母亲,伪造成了“嫌疑人”畏罪自杀的场面。为了不让人怀疑,两人相约从此相逢是路人。只要等十五年的刑事追诉期一过,两人便可一同走在散步在阳光下。

从两人相识的童年时期开始,到成人后一共经历了十九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童年,高中,成人。这期间对于负责亮司父亲案件的老警察一直穷追不舍,迫使亮司伪造了自己的死亡证明,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阴影里。为了创造出让雪穗能在“光明”的社会中生存的更好条件,亮司也迫不得已一直暗中帮助雪穗报复迫害她的人,同时也帮她一步步铲除一切妨碍她成功的障碍。

雪穗和亮司爱情悲剧的源头是家庭的冷漠、社会的冷酷导致的,使得两人心中仇恨的种子滋长,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个人的欲望不断地开花,《白夜行》中讲的是罪与恶与赎罪与爱情的纠葛,或许这就是白天与黑夜吧。

《孔子智慧之我见》

推荐者丨晋江公司团委·段利晓

幼时读《论语》,废寝忘食,原来一直以为,最能代表孔子智慧的应该是《论语》了。在《论语》里,孔子犹如仁厚长者,对学生们谆谆教导,对世事过多叹息,劝人向善,故君子以仁。这里是一个正襟危坐、严肃认真的孔子,一身正气,却又木讷慎言,令万世敬仰!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再进一步观察这个仁厚长者时,却能感到无边的智慧。在《论语》里: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不占,吾从周等等,看上去好像中正不倚,单纯无邪。而实际上,绝非如此: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时,并不意味着他就不知道怪力乱神,他博学多闻,熟知神话掌故。事实上,早年的孔子还继承了殷人尚*衣钵,从事过操持丧葬祭礼等各种卑微职业,所以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曰不占,实际不是不占,而是不需占,他不但精于占卜,更对《周易》的理解臻于化境,他把损益之道化为寻常日用和学术方法,却不着一丝痕迹。孔子信誓旦旦的说“吾从周”,看似极为推崇周礼,我们似乎相信了孔子的这番话,都认为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奔走。但孔子晚年所作的《春秋》,挥鞭天地,整饬三代。以致在汉儒眼里,《春秋》几乎是革了周礼的命。这相当于孔子另立为王了。

显然,从上面可以看出,前后是有很多矛盾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易》与《春秋》都是孔子晚年学术成果。”晚年时他“有所为有所不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就是他自称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他达到了《周易》所谓的“为变所适”,达到了《庄子》所谓的“鸣而当律,言而当法”。他彷佛就是“易”的化身。令人称奇的是,孔子把所有的高深玄奥都化为寻常,深得简易之道,他似乎始终只是一个寻常老头,只有在我们深入思考体会后才发现他的不寻常。后儒普遍认为,《易》与《春秋》是孔门高端学术,只有高才弟子才能一窥堂奥,故而知之者甚少。因此子贡才有“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一叹。这种说法的确在理,孔子因材施教,弟子传授不一,造成后世得其一隅者多,能窥全豹者少。

孔子的平和与高深一直让我摸不到头脑,以我的浅薄的观点,在《论语》,这个老头子怎么说话有时让人感觉颠三倒四,以至于他的逻辑性、系统性可能荡然无存,这我的心目中,窃以为这并不像大儒们所说的“一字不易”的经典。多年来,随着阅历的增加与经验的积累,我一直在尝试性的解释这一切:

1、孔子教学,因材施教,说话都是有前后背景的,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看《论语》,还应看它背后隐藏的故事。

2、《论语》所摘之言,非一时之语,而是孔子终身跨度几十年的言语摘要。圣人的思想也不是一下形成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变化,所以存今是而昨非绝对是可能的。

3、圣人高深,非常人所能想象。当年孔门高足颜回赞叹“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门一代弟子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后学。往事越千年,今天我们的知识、见闻已经远远超过孔子。但他的高明、博大和智慧,我们却不及万一。

最后再看看庄子和孟子的理解。《庄子·寓言篇》曾这样评价孔子:“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庄子眼中孔子是一个善于变化的人,行年六十便有六十次变化,开初认为正确的,接着又否定它,六十岁的今天认为正确的可能在五十九岁认为是错的。庄子在这里并非批评孔子,而是赞扬。他接着说:“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言下之意,孔子之才得于造化本源,含蕴灵气而生,声音合于韵律,言语合乎法度……算了吧,我已经及不上他。无独有偶,孟子也这样评价过孔子,“圣之时也”。两位大家的评价颇为中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