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2499724018842895&wfr=spider&for=pc写在前面:
·在我看来,东野圭吾是一位成功的畅销书作家。
对于要求甚高的读者,或许对他的艺术水平表示轻视。
但他剖析社会现象的技巧,大有可取之处。
·作为好书推荐,应该让大家对原作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次书评增加剧情简介和书摘内容。
"
哥哥哪怕是瞬间失去自我,理由也只有一个:为了保护弟弟。
直贵时隔几天再去学校的时候,令他感到吃惊的是,学校也罢,学生也罢,都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和以前一样充满笑声,大家看上去都很幸福。
直贵觉得,连他们都想努力忘掉那个事件。
"
01/总评
东野圭吾这位作家,对我而言一直是。
之前读过他的《白夜行》《幻夜》这类作品,因此初读《信》,新奇而惊喜。
这并不是一部悬疑探案作品,犯罪过程在一开头就交代得一清二楚,并无悬念。
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作品。
作者交代的故事同样简单:
虽说我秉承这个观念,但我对于日韩文学的阅读,却是一片空白。
一方面是我始终读不惯那款译制腔,一方面是文化上的鸿沟难以跨越。
前者在阅读当代作品时更为突出,后者则多干扰我对古近代作品的阅读。
直贵君要是觉得哥哥就是罪犯,那是不对的。现在他是在服刑,犯罪是过去的事情了。你要跟哥哥断绝关系才不对呢!那样一来,不也和其他人一样了吗?
种种因素使得我对这本书语言层面上的美感几乎不抱任何期望。
最终的阅读体验也证明,我的预判是正确的。
因此,这本书整体层面上对社会的讨论,才使我格外惊喜。
02/故事
这个故事近于无责任者悲剧,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
有太多理由,可以解释直贵遭遇的。
乐队成员、公司社长、街坊邻居,各有苦衷。
"
大多数人就像店长一样,很快就垒出一堵墙,只是不同的人垒出的墙壁厚薄不一而已。
大多数人都想置身于远离犯罪的地方。
对于公司,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本性如何,而是他与社会的相容性。
"
然而,无责任者悲剧也并不难创作,适当刻画动机,逻辑自洽即可。
如果止步于无责任者悲剧的静态结局,就恰与悲剧内核相悖。
就像现代艺术一样,一切艺术都应该有所表达。
即使是解构表达,也是有所表达。
在此,如果仅是直贵的境遇,则无异于现象刻画。
好在东野圭吾向来长于刻画动态故事——
其中,各人动机的暗流涌动,直贵的选择尝试,静中取动,整体上颇具动感。
东野圭吾对于结局的开放式处理,我认为是再恰当不过的。
悲剧之所以能使人净化,就在于它引发人的思考。
举一典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篇《东方快车谋杀案》
原作结局,内心道德感极强的侦探波洛,在罪犯的杀人动机和恶劣行径间挣扎不定。
那样的动机是可理解的,但杀人绝不能容忍。
杀人为什么不能被容忍呢?因为被杀的人失去了意识,是了一切。哪怕有想活下去的欲望,或是生命被剥夺的愤怒,都没有了。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关联,谁也不能擅自将它掐断,所以绝不能认可杀人。
——《信》
因此,克里斯蒂巧妙地以开放式结局收尾。
某种程度上,这又是一例doublethink。
亏得侦探小说的特殊魅力,读者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
03/歧视与原谅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歧视的概念,对于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剖析深刻。
反向歧视的说法,是因为不知道怎样跟你相处才好。不想和你有关,而表现出那种态度又不道德。
在文末附录中,作家井上梦人写道: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和歧视无关,对时间的歧视感到愤慨、厌恶,且绝不相信自己是站在歧视的一方。
这部小说的用心之处,就在于将告发对象指向了读者。作者在各个角落设置了镜子,让读者吃惊地看到自己。
"
他意识到,他们的帮助并不是伸出自己的手。他们希望直贵得到幸福,但并不想和自己有太多瓜葛。如果别人能给予帮助就好了。
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不能随时对谁都显示出善良来。得到这个,就得不到那个,全是这样的事。选择一些,就要舍弃一些,如此反复,就是人生。
"
为何会有如此存在?
自己和哥哥身上流淌的是一样的血脉,而世上的人们所畏惧的,恰恰是那血脉。
犯罪者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
我们意识到歧视的存在,甚至认识到歧视的必要性。
但,难道仅仅因为这些原因,歧视就应当被忍受了吗?
这是我对于作者处理故事的又一处赞叹。
他笔下的人物,从隐忍到不甘,再到面对,有着完整的心理线索,并且落得恰当。
他给出了一个最优解:
"
只要自己堂堂正正就可以了,这样是不对的,那只不过是让自己能接受的说法,实际上我们应该选择更艰难的道路。
和真正的死亡不同,社会性的死亡是能够生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一点一点恢复与社会的相容性。
"
作为罪犯亲属,如何处理和哥哥刚志的关系,是《信》的一大主题。
和哥哥断绝关系合理吗?
所以我只能舍弃哥哥,我本来就没有哥哥,从生下来就只有我一个。今后也一样。
看到直贵内心摇摆时,我紧张得不能呼吸。
如果他的解决方案是摆脱关系,我是万万无法接受的。
这样的表现,又何尝不是逃避呢?
会有人说,作为罪犯的亲属,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我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只有受害者,才是受害者。
你隐瞒了哥哥的事情,我们现在是幸福的。可这世上还有隐瞒不了的人,我们应当分清楚。
要是那是就向他们道了歉,或许自己脚下还会出现别的道路,至少不会成为现在这样低三下四的人。
作者的处理正是高明在此。
既不为罪行开脱,也不忽略真正受害的人。
面对犯错的命运,才有生还的可能。
04/其它摘抄
成年人真是不可思议的生物,有时候说不能歧视,有时候又巧妙地推崇歧视。
原来都是错觉,状况依然没有丝毫改变。把世界和自己隔开的墙壁仍然存在于眼前,想要越过它,只会让墙壁变得更冷更厚。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
直贵意识到,到现在为止几乎没有考虑过受害者的事。他想到的,都是自己未来怎么办,自己是多么不幸。
父女俩笑着,但那笑容是因意外失去亲人所特有的,包含着悲伤的笑容。那种氛围的强烈程度超出了直贵的预想。
即使想忘掉,每次看到伤痕还会想起来。但是,世上的人很快就会忘掉了,这样一次又一次伤害了我们。所以,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记得这件事,多少能感到安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