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生家庭之罪。
6月份,《隐秘的角落》大火,伊能静也表示因为看剧想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这一生都在救赎自己,我的家庭与敏感至今都有人嘲笑。”
原生家庭的问题因此被推上热搜,成为榜上前五。
伊能静家中有7个兄弟姐妹,生活艰苦,后来父亲与母亲离婚后她跟着母亲生活,16岁的伊能静就脱离家庭一个人出来闯荡,这些也因此造成了她心理上的极度缺乏安全感。
她的长文里有句话让笔者很受感触:“人的来处,深刻影响了人的去处。”
人的来处,既指了孩子成长过程接触最频繁的家庭带给人的心理影响,其实也可以指社会环境,而人的去处,既指一个孩子最终在心理层面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人或者一个阴郁的人,也指他站在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上。
在家庭关系中,那些破损的家庭就对应着各种家庭排行榜中弱势的一方,父母的失职导致了孩子心理上的部分发育不完善,孩子也在折磨中度过一生。
从小被压迫着,好的家庭是支撑,坏的家庭却是压死孩子的大山,正如《隐秘的角落》里几位主人公,“角落”既是他们惨淡的家庭,也是无人关心的黑暗的心理角落。
《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除了拍摄、演技和剧情都称得上精湛外,其想要表现的东西也足以唤起人们对忽略的事情的思考,正如不幸福孩子的内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等等。
2、孩子抗压之殇。
《隐秘的角落》讲述的是三个童年和家庭都不幸福的孩子,和一个和他们经历相似的阴暗懦弱却是杀人犯的成人之间的斗智斗勇,在社会上挣扎,最终玉石俱焚,孩子成为下一个阴暗成人的故事。
犹太人的圣典《塔木德》中,有这么一段自问自答的对话。
问:人的眼睛是由黑与白两部分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能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世界?
答: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这段对话对世世代代的犹太人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隐秘的角落》黑暗又压抑,也是为了唤醒人们看到问题,随而解决问题。
从家庭入手的孩子的故事,注定背负着沉重的理论成分,把孩子拉进成人的残酷纠纷是不合理的,这就导致了这部剧注定带来非同一般的思索。
《隐秘的角落》海报上写着一排字“小孩是最能守住秘密的人”。
伊能静回过头才能说清这些年的感受,那些在黑暗土壤里成长的孩子,不会主动传达求救信号,他们只是扛着,直到像主人公朱朝阳一样渐渐黑化,成为下一个张东升。
在《隐秘的角落》里,家庭塑造了朱朝阳的孤僻、做事一丝不苟、心机重的性格。
爸爸的缺席和妈妈的强势控制成为他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只有在妈妈面前伪装听话,在爸爸面前装可怜,才能维持自己的人生,更不可能倾诉自己的内心污垢。
这样的重压环境,使得原本学习用功、聪明正直,看见杀人案要报警的朱朝阳成为一个既可悲又可叹且可怕的角色。
类似悲惨童年,我们想到《白夜行》,想到《蝴蝶效应》,很多很多,无非是一个孩子在溺水,旁人却一无所知。
近年来很多国产优秀电视剧都在挖掘社会对孩子的重视度,比如台湾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希望更多的家长看到,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陪伴。
3、当唯一的光被替换后。
《隐秘的角落》虽然相对于悬疑剧很黑暗,里面也还是有带着正能量和光的人,比如一直不计回报地帮助严良的民警老陈,他一次又一次地挽救孩子们,把他们从危险边缘拉回来。
然而,孩子们没有辨识力,容易被理解自己或者假装理解自己的人迷惑。
张东升对朱朝阳说:“我和你是一类人。”在几次不暴露自己不得不帮助朱朝阳一伙后,取得了朱朝阳的部分信任甚至是依赖。
本来多次接近他们的老陈应该是让几位孩子悬崖勒马的人,却被心机深的张东升夺取了位置,让朱朝阳完成了最终的黑化,走向了悲剧。
总的来说,《隐秘的角落》讲的是从不幸的家庭开始,孩子抵抗社会压力、反反复复被挤压的过程,到最后光熄灭,一场牵涉多条命案的事件结束。
对剧情触动大的网友甚至写出了“童话版的隐秘的角落”,而这些美好的过程和结局都在治愈一开始的原生家庭裂痕。
那些可怕的事情和造成那些事情的人,其实都只是差几个如果,几个机会。
“我还有机会吗?”是张东升为自己犯罪找的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也是他曾经挣扎过的伤痕,更是无数角落里的孩子问不出口,却与他们的未来至关重要的枢纽。
《隐秘的角落》和社会呼吁人们积极调整家庭的关系,照顾到孩子。
如果家庭已经定型,也可以在抗压过程和最后的光芒上做出拯救!
文
麦瑟尔
图
网络
以上为作者个人观点,如要观看更多精彩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