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wzqsyl.com/m/白天的职场,她屡屡吃瘪挨P,但并不逆来顺受。
晚上的灯红酒绿处,她是世人眼中的“×工作者”,但始终拒绝成为“金丝雀”。
客人高兴了,要给她买衣服,她就只要一件和服——那是一件在东京银座的妈妈桑才能穿的。
她既能这一刻成为“小白”,也能下一刻和客人大谈家国天下理想抱负成功之道,还能给予点评建议,“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收放自如。
她吃过苦头,但她不想被男人操控,就用一个黑本本“反操控”、“黑”了那些黑她的男人。
处处留心皆套路,人情练达即力量。
她,就是日本版“肖申克救赎”、电视剧《黑色皮革手册》的女主元子。看了几集后,我想起了丘特切夫的名诗《沉默吧!》:“沉默吧,隐匿并深藏/自己的情感和梦想——/一任它们在灵魂的深空/仿若夜空中的星星,/默默升起,又悄悄降落,——/欣赏它们吧,——只是请沉默!//你如何表述自己的心声?/别人又怎能理解你的心灵?/他怎能知道你深心的企盼?/说出来的思想已经是谎言。/掘开泉水,它已经变浑浊,——/尽情地喝吧,——只是请沉默!//要学会只生活在自己的内心里——/那里隐秘又魔幻的思绪/组成一个完整的大千世界,/外界的喧嚣只会把它震裂,/白昼的光只会使它散若飞沫,/细听它的歌吧,——只是请沉默!”
莎士比亚感叹:“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但这话并不适合在银行上班的元子,虽然她只是一个连编制都没有的“派遣工”。《黑色皮革手册》的剧情很简单,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的是元子等人,暗的则是元子手中那本犹如“黑匣子”的黑色皮面手册。
从现代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元子这样的员工将从此失业:哪有吃了前东家的亏,就“怀恨在心”、利用职务之便“暗中调查”公司的“猫腻”儿呢!这样的员工谁人敢用!但从人性的角度一分析,我就觉得这个“元子复仇记”的故事不简单,她就像《肖申克救赎》里的男主那样,干得漂亮!
在挪用了雇佣自己的银行的1.2亿日元后,元子拿出了一本黑色皮革封套的笔记本。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净是多年来银行内部所有利用空头账户偷税漏税的“黑名单”。
于是,行长目瞪口呆,元子理直气壮,并“明码标价”:以等同于自己挪用金额的价格来购买这个杀伤力巨大的“黑匣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昔日作威作福、现在授人以柄的行长尽管恨得牙痒痒,但也只得答应,成了元子“黑色皮革手册”的第一块“鱼肉”。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元子很聪明,离开银行后,并没有再度选择金融界,而是在银座开了家酒店。在经营过程中,她更是利用自己妈妈桑的特殊身份,四处搜集“鱼肉”的种种劣迹,并将之全部记录于“黑色皮革手册”里……
钱钟书曾说:“如果鸡蛋好吃,何必在意是什么母鸡下的呢!”列位看官读到这里,是否很想知道下《黑色皮革手册》这枚蛋的是什么“母鸡”呢?这只母鸡就是酷似高晓松的日本“推理小说之父”松本清张。
年,松本已到不惑之年。他40岁之前混得咋样?我们就不用了解了,反正一个字:惨。因为立志成为作家的他,40岁了还未发过一篇作品,真的,一篇像模像样的都没有。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如果拿他跟咱们的郭小四等鲜肉级作家一比,松本大叔都半截儿入土了,“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还有机会吗?
事实胜于雄辩。40岁后的松本异军突起,跟打了鸡血似的,很快成为一匹脱缰狂奔的黑马、白马、骏马、领头马……别的不多说,光这个《黑色皮革手册》,前前后后就被改编了6次之多!
厚积薄发,看来松本大叔的前四十年,没有白过,也不是白费,真的是在进行人生和素材的经历、积累与提炼。
毛姆曾说,“年轻人拥有的全部,不过是在年轻时代特有的精力旺盛和青春创造力,写写散文写写诗歌,不过是他们的本能。”一旦这些发泄完毕,消耗殆尽,又不能像韩车手那样,及时找到新赛道,那么,“江郎才尽”就是他们最终的结局和不可避免的宿命。
有人称,松本是日本影视界的“金庸”,此言不谬。松本的作品和金氏作品有三个明显的“交集”:一是纯文学特征突出,崇尚写实,不魔幻不玄幻不穿越,既有小清新,又有大厚重;其二,不炫技,轻诡计,重动机,看重犯罪心理学、社会诱因,敢于自曝“家丑”,特别是在人性阴暗的描写方面,浓墨重彩,极尽渲染之能事。当然,如此分量的主观写作组成,也影响了电视剧的创作。
三是松本作品的特点是“挖根刨底的深度采访和直达人心的洞察力”,作品开头就开门见山,没有废话,当然也鲜有金句。这种单刀直入式的爽利,直接影响了剧情发展,如《黑色皮革手册》一集就演了半泽直树五集的剧情。至于罗里吧嗦、磨磨唧唧的韩剧与之相比,更是不知被甩了几条街。
当然,经典之作从来都不是只靠一个好本子就通吃一切的。《黑色皮革手册》的改编之处,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原口元子在“米仓版”时,她是银行正式员工,之所以贪欲横生,剧情背景是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和对生活的绝望。
到了版,元子则摇身一变,成了时下日本社会随处可见的“派遣员工”(临时工)。作为职场底层,“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猫晚,吃得比狗差”,啥保障一概没有,还动不动被大人物拎出来背锅。
因此,行长大人才会在开除元子时冷笑道:“你要什么理由?你是派遣工,派遣工懂吗?就是这样!”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于是元子“出离愤怒”了,“抛弃我们,就是为了保住那个靠关系进入公司的大客户的女儿,我们这样的代替品多得很呢”,不但说出了很多与其同时代的职场人的心声,也为剧情的猛烈冲突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仅因遭受不公、蒙受冤屈,元子还未必会以身犯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一如《肖申克救赎》、逼上梁山的众好汉一样,元子还有说不出口的沉重压力:她背负了双亲的巨债。这样一来,女主导演的一系列“黑吃黑”惊悚剧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有些关于美女的人像摄影背景不是大海、草地、花丛,而是沙漠、野地甚至粗犷的机器厂房,为的是什么?要的就是反差越大,冲突效果就越强,给人的印象就愈加深刻。影视剧同样如此。
在《黑色皮革手册》里,导演就充分释放了这种摄影学上的“反差美”,让观众除了看到黑,还看到了美,尽管是一种虚伪的病态美——丛林社会,弱肉强食,弱者若不善于伪装,则必不能自保。
于是乎,元子在陪客人吃饭、打高尔夫时,那情景,那演技,杠杠的,让我不由得想起一首诗:“呢喃的细语,羞怯的呼吸,/夜莺的鸣唱,/朦胧如梦的小溪,/轻漾的银光。//夜的柔光,绵绵无尽的/夜的幽暗,/魔法般变幻不定的/可爱的容颜……”柔能克刚,所以,她一连搞定了三个大BOSS。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生性羞怯怕生,她为此写了一篇散文《猫》:“和其他物种相比,猫差不多是最富于人类情感的一种动物。猫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会隐藏它厌憎人类的倾向,假装和善可亲。
它不会从主人手中一把抢走想要的东西,而是温情脉脉地踱近,将可爱的小脑袋靠过来东蹭蹭西蹭蹭,最后伸出一只小爪,触碰轻柔得像羽毛从掌中拂过。等目的达到,它立刻恢复原貌……
我们把猫的这种狡诈称作虚伪,在我们自己身上,则叫作礼貌,凡是不肯动用这一技能掩盖自己真情实感的人,都会迅速被逐出社会。”这话来形容元子,是最恰当不过了。只不过,人类宁愿诋毁猫的品质,指责它虚伪、无情和忘恩负义,也不愿正视人性中的阴暗。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我的世界里从此没有了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黑暗,因为有什么东西……替代了太阳。
虽然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凭借着这白蒙蒙的光,我就能在白夜行走……你明白么?我不曾拥有太阳,所以也不害怕失去。”稍显遗憾的是,《黑色皮革手册》的剧情里,计中计、碟中谍、黑吃黑太多,太黑暗太压抑了,如果能来点“漫才”(日本的一种由两人表演的站台喜剧)式调料,松弛下受众紧绷的神经,效果也许更好。
总之,复杂多变的大自然,漫长寒冷的冬季,狭小贫乏的空间资源,苦难深重的历史,勾心斗角的社会,种种因素造就了日本人既开放又保守,既热情又冷漠,既理性又感性,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同时也颇为忧郁的民族心态。
貌似巴尔扎克说过,“小说是民族的秘史”,这也在包括《黑色皮革手册》在内的日本文艺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使得日本艺术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郁气。偶尔有一种“明亮的忧郁”,也如樱花般一闪而过,转瞬即逝。因此,思考大自然、心灵的奥秘,思考人性,多角度展示人生的种种悲剧,在《黑色皮革手册》里,就显得格外凝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