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来自20位读书人的年度阅读报告 [复制链接]

1#

《应物兄》

《希尼三十年文选》

《北上》

《傻瓜吉姆佩尔》

《国王的两个身体》

欢迎来到,在新的一年,想在这个日子跟大家聊一聊读书这件事:

这个时代,学者们都在研究怎样的书籍,思考怎样的问题?

创作者们都在创作怎样的小说与诗歌?

做书的出版人又在筹划着出版怎样的书籍?

我们在新年的初始,采访了二十余位学者、作家与出版人,请他们回顾了自己年的阅读收获,也谈及了年的阅读期待。

我们的阅读之1

做研究的人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年,威廉斯哲学是一个重点;另一个重点是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这一类,叫读书还不如叫啃书。

此外的阅读我统称闲读。书多半不是闲书,只是我不求甚解,有一二新知心得就好。这一类,我读后受益最大的列几本:

《城邦与灵魂》G.R.F.费拉里;

《庄子内七篇析义》张文江;

《启蒙时代(上)》《启蒙时代(下)》彼得·盖伊;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尤金·罗根;

《金雀花王朝》丹·琼斯;

《战争、枪炮与选票》保罗·科利尔;

《暴力》兰德尔·柯林斯;

《民主的逻辑》包刚升;

《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卡洛·罗韦利;

《现代主义》彼得·盖伊

任剑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回顾年的阅读经历,除开随兴所至的漫读,在专业方面,因为受编辑朋友的邀请,对三本书做了深读:

一是《国王的两个身体》,这是一本专深的大部头著作,论述的是中世纪晚期神性化国王的问题。没有料到这样的一本书会列入畅销书榜,我还为之撰写了书评和长篇论文,算是奇事一件。

二是《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这本书对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的介绍并无令人称奇之处,但对日本的二战责任之所以流失的分析精深独到。

三是《亢奋战:纳粹嗑药史》,这是一本揭示纳粹以毒品助战争的著作,让人对激进主义的精神提振极限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有时候会想,也许年的意义会在很多年后才能呈现,而我们也会在很多年后意识到,原来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历史的大转折年份。

这样想想,应该再看一遍朱迪丝·施克莱的《平常的恶》,它会让我们为即将大量涌现的“次级文化”做好准备。其中就包括“平常的恶”。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年我会特别推荐刘统的《战上海》,本书以文学笔法返回岁月现场,特别值得做成一个史诗剧。而在史诗的意义上,徐则臣的《北上》也值得在历史拉开帷幕的年份细读。

孙柏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今天的思想问题中,历史仍然是焦点。对于二战的主流叙事就再典型不过,它让我们看到,一部历史剧怎样被演绎成了道德剧。阿根廷学者皮耶尔保罗·巴维里的《希特勒的影子帝国》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把纳粹德国对西班牙内战的干预以及英法等国可耻的绥靖政策放在经济运行的背景里加以讨论。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只谈谈年读的几本闲书,主要是小说。

比如看了罗特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讲述那个延续了六百多年的古老帝国——奥匈帝国的事情,对它其实需要重新认识。还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设计精巧,人情味十足。但也读了他的《白夜行》、《单恋》等几部作品,却并不都是这么有味。

村上春树的《1Q84》不知何故没有读进去。

林奕含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一度让我被悲凉之水淹没。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年,好书不少,有两本研究美国建国的书几乎同时出版,互相对读,相“读”益彰。

一本是《美国秩序的根基》。这本书对美国建国的几大精神源流,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如此千头万绪,都是为了论证最后的结论:美国秩序是自发生长的,不是外来强加的。

另一本书是《阿尔比恩的种子》。这本书与上本书完全不同,从民俗的角度切入解答美国自由体系的形成因素有哪些。以往有关研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