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留的遗憾,要在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29689.html

据说《沉默的巡游》这本推理小说在日本上市39天,便售出24万册,粗略一算,相当于平均每6秒卖出1本。

读者爱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但似乎更热衷于“神探伽利略”侦探系列,连东野圭吾本人都说:“《沉默的巡游》是我的集大成之作,希望在翻译成英文后,能将《嫌疑人X的献身》没能拿到的爱伦·坡奖一举拿下。”

埃德加·爱伦·坡奖是为全世界优秀侦探小说家创设的最具权威的奖项,东野圭吾今年62岁,没有实力自然不敢冒然许愿。今天就一起探讨一下,这部小说蕴含的东野圭吾式的“真相”探索,人性中一道有关“真相”的辩题。

01、莲沼“沉默”与“真相”:既定秩序博弈

在这部小说里,莲沼是一个反面人物,连接20年来的两起杀人案,东野圭吾并没有给他设计太多推理线索,而是借用他深刻的讽刺了日本警方体制漏洞。

莲沼二十年前失手杀了一个十三岁女孩,却能够正大光明逍遥法外。隐蔽作案证据,审讯保持“沉默”是他应对“真相”的利刃。二十年后他再次成为“杀人案”嫌疑人,故技重施,再次逃脱惩罚,莲沼试图用“沉默”抵御现代文明制度下“正义制度”。

二十年前,日本警方大多采取坦白从宽的政策,就算没有发现直接证据,警方也可以仅凭间接证据先实施抓捕,而后在审讯逼迫嫌疑人自首,一旦嫌疑人签字画押,就可结案。

莲沼的父亲正是刑警,从小在父亲回家得意言语下得知每一个案件的逼供过程。作为一个离异家庭缺爱的孩子,无法靠着自己单薄的认知去辨认实际情境,单凭个人的统觉去感受“真相”探索。

而他在高中被父亲赶出家门后,在童年环境中建构的人生原型时传承了“犯错”后的认知体系:只要缄口沉默,就没人有知道“真相”。

在日本刑事案件的审判中,多达99.8%的犯罪嫌疑人最终都被认定有罪,法庭裁决的主要依据是犯罪嫌疑人的认罪口供,而不是其他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东野圭吾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莲沼的角色定位,讽刺日本警方在审讯过程中的“逼供”之风。汤川在推理过程中说:

“如果我没有猜错,制造出莲沼这个怪物的不是别人,正是日本警方自己。”

真实案例下的“冤假错案”将日本司法的这一阴暗面置于聚光灯下,而莲沼的反其道行之“真案错放”更是对日本司法制度的质疑和讽刺。

《嫌疑人X的献身》剧照

莲沼把“真相”等同于“认罪”的审讯室中,错误认知那么“沉默”就等同于没人知道“真相”的反逻辑尝试,两次的得逞逍遥法外,是他对“制度”的宣战,也是站在童年视角下对“父权”的反抗。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让人追迷,可知与不可知交织在一起,秩序与混乱相互较量,完美和谐不是小说的唯一结局,追求真相以及真相存在的意义,是东野圭吾想探讨的人性与社会性话题。

02、集体“巡游接力复仇”试图揭露“真相”:“秩序”混乱中双行其下

东野圭吾为这本书起名为《沉默的巡游》,表面上来源于故事线中引入日本传统祭祀活动,一场规模宏大的变装巡游,实际上隐喻着爱着“佐织”的众人未将凶手绳之以法,暗地里集体“接力复仇”的愤怒反击。

少女佐织在几年前的祭祀巡游中大放异彩,踏上了所谓的“艺人”之路,而后不久就失踪,这个故事原本并不复杂,佐织的父母在三年的等待女儿煎熬中,心理上也逐渐接受了佐织的死亡,杀人偿命,在莲沼宽一被捕后,东野圭吾特意描写了佐织父亲的内心想法:

“在他看来,真相终将大白,佐织可以瞑目了”

佐织的亲友团集体借助热闹的巡游变装活动,精心策划了一起复仇计划。佐织失踪三年后被找到尸体,却苦于没有佐证,无法将莲沼绳之以法。

正是因为“真相”被莲沼的“沉默”,颠覆“秩序”和“理性”的正解,稳定不再是唯一结局,等待真相大白,畅快淋漓的大于正常执法幽幽无期的精神桎梏。

复仇用极端方式是不是唯一方式?不是,东野圭吾蓄意用二十三年前12岁的女孩优奈的离奇死亡,代入莲沼“掩盖真相”后,优奈的母亲高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的悲剧。

在蓄意铺垫下,围绕佐织的再次“掩盖真相”事实,一群人和读者之间坚守了一种默契:揭开被掩盖的真相,“恶意”应该受到应得的惩罚。

反“秩序”的集体行为是整部小说的精彩之处,情感共鸣于集体智慧可以让“沉默的真相”浮出水面,伸张正义而在所不惜。集体英雄主义的接力胜利感,是东野圭吾超越以往塑造个人恩怨的智慧层面。

03、“汤川学”洞见“真相”:维护秩序下的“法与情”

全球推理小说之所以受到大量读者的喜爱,是因为读者可以根据作者暂时离开“失序”的世界规则,探索犯罪现场、犯罪心理成因和社会根源。

随着剧情的推理,跟随着侦探提供的不对等信息,一步步让嫌疑犯伏法“世界重新恢复秩序”。“侦探”是推理小说的“安魂者”是真相的“执迷者”。

东野圭吾在“神探伽利略”侦探系列物理学教授汤川,就是他笔下故事引导线。“汤川”成名于《嫌疑人X的献身》里的对“真相”的执着沉迷,而饱受读者巨大的争议。

电影中的汤川

距离《嫌疑人X的献身》作品完成已经十年,“汤川学”教授上一次探案,还要追溯到年的《禁断的魔术》中。在这本书中,续接了汤川八年的人物沉淀,《沉默的巡游》最后的有汤川对《嫌疑人X的献身》的遗憾:

“曾经也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当时有一个男人为了保护深爱的女人,打算将所有罪名都揽到自己身上。但是因为我揭穿了真相,那个女人再也无法忍受良心上的谴责,最终导致男人的献身化为了泡影。那件事让我很难受,我不想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汤川从《嫌疑人X的献身》中选择毁掉献身,到《沉默的巡游》中把选择权交出,并站在道德情感之下学会“自我反省”,能看着“汤川学”在东叔的笔下逐渐成长,在有态度的同时更加有温度,“汤川学”不再只有黑与白的辨别和谴责,更多注入了弹性的“灰度哲学”。

如果说之前的汤川是东野圭吾解读“正义”的使者,着力点在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与思考,那么现在的汤川,更多的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真相”背后的“善”与“恶”对立与掺杂,人性的挖掘与反思。

04、发生在“时间之后”的真相被埋葬,是否有勇气复原“真相”?

“巡游”并不是东野圭吾的主题,在故事的结尾,当真相越来越接近,新仓去自首说杀了佐织,再次挑战司法制度“认罪”就该结案。

新仓夫妇是整件事情最大的掩盖者,为了掩盖妻子留美误伤佐织的事实,在集体复仇计划中暗自除掉了罪大恶极的莲沼。新仓自首,承认罪行,但却隐瞒了“佐织”被害当晚的整个事件。

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也提醒过世人:“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

新仓夫妇盲目的相信自己所认为的“真相”,做出一系列判定和抉择,看起来符合命运的抉择。然而,东野圭吾利用汤川的细微推理,把整个故事推向高潮,颠覆本以为“结局”的结局。在新仓留美“以为“误杀的“时间之后”才是整个谋杀谜团的真相。

这其中藏着一个“前提”“后续”的顺序连接关系,前提是所有人必须毫无保留的坦白真相,才能得以还原“时间之后”的推理论证。

推理小说中意外的“真相”就是圆满的结局,之前铺设的所有悬疑线索,在结尾系紧收口“真相只有一个”定律,人与真相的距离就是变幻莫测的人性。

而这部《沉默的巡游》更多层次的展示反转背后“真相与真知”辩证,假如没有汤川的执着和智慧,“真相”会随着莲沼埋入深土,这是东野圭吾给“汤川学”借以更道德高尚的界定,也给人性以宽慰。

英国女作家弗朗西斯·哈丁说过:做一个说真话的人是最冒险的事情。有时候,人必须要选择沉默,或者被迫沉默。但如果没有人敢说真话,至少人们得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即使你不敢对他人讲实话,也请永远不要对自己说谎。

东野圭吾提出一个辩证命题,承认一个“完美真相”?还是“坦白真相”还原“最终真相”?

写在最后

在《沉默的巡游》中,东野圭吾试不再是一个运筹帷幕的全知者,而是试图去探讨“沉默与发声”,“独处与巡游”,“谎言与真相”的悖论辩证和同在共生,“真相”变得必然可知,却不必得出结论。

人类的理性维持着世界的井然有序,只是浮华的表面,永远在边缘的昏暗区内,潜藏着人世间的荒诞,而铸成这一切的仅仅是人性的偏执瞬间,得不到理性的慰藉和意念。

东野圭吾意的推理小说,意在表达人人需要“自我审视”,人性中的恶意中伤有时候并非无奈或绝境,而是取决于人当下抉择瞬间。

作者介绍:荣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