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美术考研中国美术史考研复习资料
TUhjnbcbe - 2024/2/18 17:54:00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disease/a_5599614.html

一、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发展的关系

1中国美术史教材的特征

(1)作者和内涵上的共性

都是世界美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2)特点

注重中国美术发展的独特性、留意中国美术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普世性,而普世性的最突出特点是多元性。

2跨语境研究

(1)背景

“包罗万象史”由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提出,由于多元性的普世价值,始终具有跨语境研究的鲜明特点。

(2)概念

跨语境研究是指在两种和两种以上语言文化系统中,对在各自语境中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它也发生在许多文化区域间的比较。它承认多元价值的事实性与重要性,以寻求其普世的意义。

(3)发展

①重视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研究中的普世性,就能显示其多元性。

a.受以德语为母语的欧洲的影响

第一,滕固受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方法的影响,其《中国美术小史》是艺术进化观点的早期尝试,又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观念进行重新分类的初次实验。

第二,郭沫若受米海里斯《美术考古一世纪》的启示,不仅确定了先秦美术风格断代的一系列标准器物,而且续写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中国编”。

第三,范景中的《美术史的形状》被视作潘诺夫斯基“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的新篇。

第四,中国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和制约,艺术社会学的方法教条化,与欧美新艺术史学派的研究相反。

第五,中国学术界重新对欧美艺术史学理论方法作了系统的译介和借鉴,恢复学术氛围,推进学科建设。

b.受日本学术界的影响

滕固在日本接受新学,郭沫若完全是在日本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都表明跨语境研究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c.受海外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影响

20世纪末,美国埃尔金斯的《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认为20世纪有关中国山水画的论述,都归属于西方近代艺术史学方法的演绎。

d.跨语境研究对中国美术史的影响

第一,本土和外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差异性。如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有助于*治文化格局的多样。

第二,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形成复杂性。如在方言区域中的作用,可以深化对中国各民族美术成就的具体认识;汉字书法的作用,有助于中国美术普遍特征的认识。

②重视中国美术的多元性,就能在世界美术研究中显示其普世性。

a.20世纪初美国收藏东亚美术品对美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中国现代绘画在欧洲展出对西方现代派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b.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的前卫艺术和生活在欧美等地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不仅在国内当代美术发展中突出,而且直接成为世界当代艺术新潮的重要内容。

(4)作用

①深化我们对中国各民族美术成就的具体认识。

②有助于我们寻找由多民族共同形成的中国美术的普遍特征。

二、图像与文本的关系

1概念

(1)文物递藏,即地上文物的保存,为历代传世递藏。

(2)古代葬仪,即地下文物的保存,多为考古发掘所得。

2文物递藏的发展

一个社会对于文物递藏的重视,通常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呈正比。

(1)一千八百年前,宫廷的艺术收藏至迟在东汉已经颇具规模。

①北宋徽宗赵佶宣和画院的藏品和清代乾隆皇帝弘历的宫廷藏品,代表了两个皇家收藏的高峰。

②南宋史学家郑樵推动了各种图谱在宋元时代的大量刊行。

③晚明,版画也成为特别的收藏对象。

(2)一百五十年前,国际化的中国美术品市场把中国美术史的写作带入“包罗万象史”中,用图像呈现了被中国文人收藏家视为另类的“艺术”。

(3)20世纪,多媒体艺术电影和电视最有代表性,尽管它独立于美术收藏的范围以外。

(4)21世纪,进入数码时代,跨媒体、超媒体的制作成为中国实验美术的主体。

3古代葬仪的发展

(1)从中国美术的图像历史来看,“墓葬学”关系到中国古代文物收藏保存的重要实践和基本传统,因为美术史主要靠地下出土品来呈现。

(2)从绘画作品看,传世的卷轴画,构成了中国传统书画史的主流。葬仪习俗,仍然保存了有价值的作品。

(3)从方法上看,考古工作为古代葬仪提供了原始材料。

4文物递藏和古代葬仪的影响

中国文物递藏和古代葬仪的传统使文物被发现与传承,才组成了中国美术图像历史,使数码时代建立国际性大型的中国美术图像数据库成为可能。

5文本历史

(1)中国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开创的专题和纪传体相结合的绘画通史体裁。

①将画学的作用提升到正统史学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对南朝谢赫绘画“六法”标点,成为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话语之一。

③对画学地位的提升,有着普世的意义。

(2)西方

①达·芬奇曾为提升绘画的社会功用大声疾呼,身体力行。

②瓦萨里在其《名人传》中提出将艺术家的作品加以区分,并揭示他们的风格特点、事物的起因结果。

(3)转变

①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和日本的中国美术研究传入中国之后,传统画学和美术研究的局面发生转变。

②转变原因:“包罗万象史”的参照系和中国传统画学不同。

一、名词解释

1内蒙古阴山的(
  )是我国史前的绘画。[扬州大学年研]

岩画查看答案

在*河以北的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和内蒙古草原的岩石上,有各原始氏族部落留下的大量岩画,其年代之久远,内容之丰富,很值得重视。岩画可划分出狩猎、畜牧、人(兽)面像、舞蹈、天象、印迹等类型。远古时代阴山和内蒙古草原自然环境良好,有森林、草场,也有溪涧,植物生长茂盛。各类野兽在森林中出没,游荡于旷野,往来于溪涧,提供了理想的狩猎场所。因此阴山地区表现狩猎的岩画的时代很早,延续时间也较周围地区长。由于猛兽对猎人的威胁很大,所以岩画中看到的各种集体行猎以及双人猎和单人猎场面,往往都刻凿得非常惊心动魄。

2汉画的质地包括帛画、壁画、漆画、画像石和(
  )。[扬州大学年研]

画像砖查看答案

汉画的质地包括帛画、壁画、漆绘、画像石和画像砖,都表现出大气磅礴的共性。考察汉画发展的源流,其主要承接楚文化的画法。在内容方面,汉初崇尚*老思想,社会风气与楚国相通。道家的“齐物论”把生死大事等量齐观,包含了万物有灵的巫术信仰。形式方面,主要文体有汉赋,从楚辞演变而来,对绘画创作有直接的作用。汉画铺陈物象的外部关系、追求强烈的律动感,就源于辞赋的影响。它以线描为基础,形成勾画立体形象的能力,并运用平涂的色彩,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3青铜器立体造型的装饰有浅浮雕、高浮雕和(
  )。[扬州大学年研]

圆雕查看答案

青铜器立体造型的装饰有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几种手法。它们和先秦的石雕、玉雕和骨雕艺术的表现手法相一致,生动地刻画了各种物象。青铜器立体造型装饰中的浅浮雕是指所雕刻的图案和花纹浅浅地凸出底面,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高浮雕是指所雕刻的图案花纹高凸出底面的刻法,高浮雕也可理解为一种下刀较深的平面阴刻,广义上指深刻浮雕或深刻透雕。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的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石膏、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

4宗炳所著的《(
  )》是我国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专论。[扬州大学年研]

山水画序查看答案

宗炳(~)是不同凡响的南朝画家。他居江陵(今湖北江陵),精通佛学义理,朝廷屡召不就,时人目为高士。他的艺术理解,受佛学影响很深,对山水画的创作,认识尤为精到。他壮年曾漫游山川美景,师法造化;晚年病居,将写生所得山水稿绘于壁上,以畅神达意,谓之“卧游”,对自然有独特的理解。宗炳所著的《山水画序》为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专论,他提出了关于“山水以形媚道”的本体构造方法,“澄怀味象”“应目会心”的观照方式,以及“畅神”的审美体验,多为后人所重,是认识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概念。

5顾恺之《洛神赋图》表现了曹魏时期诗人(
  )的《洛神赋》诗意。[扬州大学年研]

曹植查看答案

顾恺之《洛神赋图》表现了曹魏时期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以沟通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洛神赋图》与汉代绘画的区别,是绘画再现能力的提高,画家调动外在的因素,达到传神的基本目的。《洛神赋图》画卷伊始,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他所苦恋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面上,只见远水泛流,洛神神色默默,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无限怅惘、可望不可即的情致。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之眼之所见。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蜜意和微妙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诵的名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绘了人的感情活动。

6《捣练图》是(
  )的代表作品。[扬州大学年研]

张萱查看答案

张萱是宫廷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他出生在长安,对繁华的都城生活耳濡目染,于开元十一年()任史馆画值,了解在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影响下“天下重女不重男”的风气。所绘妇女形象,主要特点为以朱色晕染耳根。《捣练图》是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在长卷式的画面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7“*家富贵”是指画家(
  )的绘画风格。[扬州大学年研]

*筌查看答案

*筌(约~年),五代后蜀画家,字要叔,成都人。为宫廷画家,多写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瑞鸟,勾勒精细,设色浓丽,不露墨痕,所谓“诸*画花,妙在赋色”(沈括),画成逼肖其生,故有“*家富贵”之称。“*家富贵”又称“*筌画派”“*派”。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成熟于五代西蜀的*筌,*筌才高技巧,善于取熔前人轻勾浓色的技法,独标高格,是深得统治阶层喜爱的御用画家。其子居寀、居宝承其家风,成为两宋时占统治地位的花鸟派别。

8《反弹琵琶图》是唐代敦煌(
  )壁画作品。[扬州大学年研]

莫高窟查看答案

《反弹琵琶图》见于莫高窟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写伎乐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图中的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绿、赭*、铅白为主,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这幅“反弹琵琶”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绘画技法的角度,表现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于是,整个天国为之惊羡不已,时间也不再流逝。这便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杰作。

9“吴带当风”是指(
  )绘画的艺术样式。[扬州大学年研]

人物衣纹查看答案

“吴带当风”指唐代吴道子的人物衣纹程式。它的美感有:①自然,人物身上的衣纹,不但随人体结构自然地起伏伸缩,松紧有致;而且随衣服结构自然地凹凸翻转,内外分明。②多变化,尽管画衣纹的飞动,也有一定程式,衣纹的多变化是基于人物体态动作的大幅度与多变化,因而整体上容易获得生动效果,人物体态动作的大幅度与多变化,更须以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为基础。③有气势,由于无论衣纹还是人物的体态动作,都很有动感,因而便能产生气势,“满壁风动”的气势非常磅礴。④阳刚壮美,动感与气势一足,这种美感的生成,不是单靠技巧,而是需要天赋素质与时代精神。

10(
  )认为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扬州大学年研]

苏轼查看答案

苏轼在谈到王维时,把雅俗两个艺术领域的成就,都集中在一人身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升了绘画的地位,使之成为真正的“雅艺”。王维工诗善画,精通音律。在诗学史上,他以“诗佛”著称,用清新隽永的自然启示来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在文人画领域,王维的诗境则成为画家要表现的最高理想。从王维开始,绘画的功能逐渐从面对公众、服务*教的目的,转向面对自我,服务个人和心灵。以“诗画一律”为艺术追求目标的苏轼,认为王维象征了这个目标。

1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唐代画家(
  )提出。[扬州大学年研]

张璪查看答案

张璪,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嘉祐进士,历任凤翔法曹、缙云县令。熙宁中,王安石用为编修、并授集贤校理。后迁知谏院、翰林学士等职。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是他绘画实践的心得。“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张璪以道教和佛教的宇宙论为认识基础,他在泼墨于绢素之上时,把内心的各种图式投射到水墨淋漓的影像上,达到和自然景物的匹配,并以此激发观众的联想。由于“思”和“景”这对认识范畴的建立,整部山水画史有了总的认识构架。

12“梅、兰、竹、菊”是(
  )画家主要的绘画题材。[扬州大学年研]

宋末元初查看答案

四君子指绘画中梅兰竹菊四种题材,代表文人的雅致格调。其来源是与“岁寒三友”(松竹梅)等专题有关,到宋末元初组合起来。它们在笔墨表现上有很大发挥的余地,主要靠特定的程式来传达其固有的象征意义。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

麻烦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术考研中国美术史考研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