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陕州隐士魏野
TUhjnbcbe - 2024/2/26 23:52:00

陕州隐士魏野

(一)

三里桥村的名字出现的很早,在漏泽园墓地北宋时的墓葬里出土的一块墓志中就有砖刻“三里桥”的字。

三里桥村名字的由来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从青龙涧河桥到村里有三里距离而得的,而是从古陕州城东门到村里的一座三孔人行桥之间的距离是三里地。历史上三里桥村还叫过齐家渠。

很早以前,三里桥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一个是三里桥,一个是上官村,一个是临泉村。三里桥、临泉自然村在南,紧临官道;上官村在北,地势高些,就是魏野隐士居住过的地方。那时的上官村人烟稀少,金线渠从魏野草堂崖下通过。

魏野故居的院落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人生活,但魏野后人何时离开却没有资料显示。

在从前,上官村魏野故居的东南附近有一道深沟,就是人们所说的“跑下沟”(有人误写或臆写为跑驾沟)。

有人、有水、有山、有岭、有云、有雨、有雪、有沙、有月、有夜的陕州八景(崤陵风雨、洪岩秋霁、岘山烟霭、金沙落照、绣岭云横、草堂春晓、茅津夜渡、禹门积雪)之一的草堂春晓早已不见踪影。

“跑下沟”在城市建设中修成了马路---甘棠路,三里桥的那座桥也被高档酒店代替,唯有近十年来新开通的草堂路尚还告诉人们这里从前有过一位著名的隐士。

湖滨区退休干部、研究过三门峡区域文化的石录祥先生说:草堂遗址距金线渠高差约6米左右,直线距离不到30米,他小时候还到金线渠上玩过。他还告诉笔者,魏野死后魏闲在今第二印染厂门前盖了小草屋住过,后来还有很多人到二印门前探寻过遗迹。他还清楚的记得,金线渠从今六峰路半坡通过到今大岭路进入梁家渠,梁家渠到三里桥过甘棠路架的是土砖桥渠,人可以过。

(二)

《辞海》解释:“隐士是隐居不仕之人”。笔者认为这是不太准确的。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高尚其事”。

张东莱在《隐士》中讲:“隐士,是中华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

隐士首先是“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很多,许由、庄子、*谷子、*石公、张良、陶渊明……

隐士有很多种:南京师范大学的陈传席教授将中国古代的隐士分为十类:完全归隐、仕而后隐、半仕半隐、忽仕忽隐、隐于庙堂、似隐实假、名隐实官、以隐求仕、无道而隐和真隐而仕。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说隐士的三种精神境界。而陕州的魏野则是奇特的隐士。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尊重隐士的传统。宋代又重文轻武,也成就了魏野。

魏野是宋初的“四大隐士”之一,另三位是林逋、种放、邵雍,魏野名气最大。在《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中有魏野几次被朝廷诏而不赴的记载。

祥符四年(年)三月,宋真宗西祀汾阴,(回归时)遣陕令王希招魏野,魏野称病不至,曰:陛下告成天地,延聘岩薮,臣实愚戆,资性慵拙,幸逢圣世,获安故里,早乐吟咏,实匪风骚,岂意天慈,曲垂搜引。但以尝婴心疾,尤疏礼节,麋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仰望清燕。望回过听,许令愚守,则畎亩之间,永荷帝力。”真宗并无勉强难为他。

后来宋真宗又派使者召见魏野,魏野当时刚与所养之鹤游玩归来,便越墙顺沟跑了。此沟便是当今被人们称之的“跑下沟”。

祥符五年(年)四月,宋真宗得知寇准和魏野是好友,便命寇准专门来请。寇准决心很大,但魏野让家人告诉他:外出云游,依旧不见。

宋真宗很欣赏魏野及其幽静的居处,便派丹青妙手绘其宅居以观看。

在历朝历代,能被皇上召见都是文人们求之不得的事,而魏野的做法实属难能可贵。

纵观魏野的一生,其性格很是复杂。一方面自己不愿出仕做官,但另一方面却劝别人出仕入世,不要悲观失望,选准机会大展宏图以实现志向。从年9月第一版中华书局影印的魏野诗集《钜鹿东观集》中可以看到他十多处写道“圣君”、“吾君”、“盛世”,始终都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州隐士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