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恶意我得了绝症,所以我杀了我最好的朋
TUhjnbcbe - 2024/2/27 17:15:00

“令他害怕的是,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谈起悬疑小说,势必要说日本作家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最为广为人知的作品,可能就是《白夜行》了,但是他最让我有共鸣的一步作品,反而是《恶意》。

正如其名,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恶意,讲的是人性。

如果可以简单的描述一下这个故事的话就是:我得了绝症,所以我杀了我最好的朋友!

一位日本著名的作家日高在准备移民之前,突然暴毙,而杀他的凶手,就是他从小玩到大的伙伴野野口修。

随着一系列的证据轮番上阵,从一个普通的谋杀案,变成了一个展现人性恶意的怪圈。

然后最后令人直冒冷汗,感到惊悚的,便是凶手的杀人动机:就是看他不爽而已!

“你心里藏着对他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深得连你自己都无法解释。正是它导致了这起案件。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细地调查过,却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

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达成目的。这真是惊人的想法,简直前所未闻。”

《恶意》真的痛击人心中最无由的憎恨,最无底的恶意!

《恶意》千头万绪的线索牵扯出让人不寒而栗的故事。眼花缭乱的作案手法和沉重的犯罪动机,让每一个故事读起来充满绝望的呐喊。

从小就友善正直的日高,凭着“越努力越幸运”走上人生的巅峰,而野野口则是扭曲阴险,走上了不归路。

两个人的性格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可弥合的巨大差异,我们叹息日高的交友不慎,钦佩他“以德报怨”的磊落坦荡,而唾弃野野口的“以怨报德”。

野野口的恶意像个无底洞似的将他的良知一点点啃噬殆尽,老谋深算的精密布局,杀人倒在其次,如此用心良苦地想诋毁别人的人格,让人念之汗毛倒立。

这股恶意之所以如此渗人,是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正当理由。

对方待人亲切、有骨气有原则,帮助过自己,不计前嫌地再度帮助自己。

是日高的善意?是不如人意的生活和难以实现的梦想?还是罹患癌症的事实?还是对霸凌者的恐惧?还是父母生活态度的耳濡目染?

其实是一种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别人的软弱,身边的人越优秀越是突显自己的失败,于是这些失败的参照物就成为了妒忌和愤恨的宣泄口。

一个不经意的表情、动作就可能被曲解出恶*的含义,经年累月,成为恶意最好的温床。

魔*的理想是:揭下天使的面具看到背后是一张和自己一样丑恶的脸。野野口就是那只魔*!

过度地索取和给予,都不是爱,亦有可能是一出「路西法效应」

东野圭吾的厉害之处就在此处,他笔锋犀利,近乎白描的笔触下写了人性无边无际的黑暗,通篇毫无累赘,但在终点时他戛然而止,留了白,舍了色,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去体会,这份恶意最终去向何方。

无来由的怨愤,不见底的黑暗。

原来,对一个人毫无保留,不求任何回报的善意和慈爱,有时会真的伤害到对方的,或让其不停地做噩梦,内心永远不得安宁。

过度地索取和给予,都不是爱,亦有可能是一出「路西法效应」;唯有将悲悯和善良,真正地深埋于心,永远不要让他人知道。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反转,从阴谋实施到真相大白间的精巧设计,令读者赞叹不已。——《出版家周刊》在《恶意》中,东野圭吾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心理现实主义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经典侦探解谜故事结合得炉火纯青。——《华尔街日报》当你以为东野圭吾已经穷尽了诡计的所有可能性时,他就祭出一个新的来让你大吃一惊。——《科克斯书评》

《恶意》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极尽曲折复杂周密;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人性,达到很多纯文学作品未能达到的深度。《恶意》可与同一作者的《红手指》对照着读。在《恶意》中,恶是没有底线的;在《红手指》中,善残存于恶的底线之下。——止庵潜伏在《恶意》故事底下的,是一条黑色的河流,名为人的“恶意”。虽然可以听到流淌的微弱水声,却无法轻易看到它的流动。——桐野夏生

封面上说:《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恶意,不看到最后,你是不会明白它真正的意思的。

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恶意:听到优秀的人失败、好看的人被甩之时,那阴暗的快乐;看到名人的道德污点、成功者的黑幕之时,那放松的舒坦……

东野圭吾,带我们走进了那幽暗的森林。告诉我们,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世界真的有毫无来由的恶意。

至少这对我而言,是一种警醒。

1
查看完整版本: 恶意我得了绝症,所以我杀了我最好的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