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剧作家的“*埔一期”值得期待
前不久,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几乎将活跃在全国专业院团一线的青年剧作家囊括其中。用参加研修班的青年剧作家的话说,这是一次青春的聚会,是希望的检阅、使命的接力。其间,青年剧作家们不仅认真听课和评析剧本,还红红火火登台亮相。习惯于在幕后奋笔疾书的剧作家,如明星般聚焦于灯光下,成为被关注者和被赞许者。在剧作家后继乏人的当下,对这样一期研修班的开办,人们寄予了厚望,称其为未来名剧作家的“*埔一期”。 全力操持研修班的“班主任”、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说,“我们需要一个代际转化”。换句话说,这期研修班旨在催生像魏明伦、沙叶新这样的名剧作家,抑或催生一个未来曹禺。且不论听课、点评、观摩、签约等实效如何,至少这是一种催发剂、一种鼓动机、一颗优良种,对剧作家的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原创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良好“动机”。研修班发生在戏剧界,但其折射的意义,远不止于戏剧界。这种为原创人才灌溉施肥、提供阳光雨露的举措,乃是从“本”抓起的高瞻远瞩。 在现实中,一方面似乎存在“剧本乃一剧之本”的共识,另一方面“本末倒置”的情形所在颇多。在导演中心制、明星中心制、制作人中心制充分“发育”后,剧作家地位可谓每况愈下。“只求所用不求所养”的观念一度甚嚣尘上,结果使得原创人才大量流失。再加上当下不少院团只盯着成名剧作家的作品,使得青年剧作家的培养和成长更是艰难。不少人因待遇低下、难耐清贫寂寞而纷纷改行。近10年来,剧作家队伍一直处于萎缩状态。编剧队伍的萎缩,导致了戏剧院团的“剧本荒”,进而使得戏剧发展日渐式微。一个让人心忧的现实是,随着成名剧作家渐渐老去,谁来继承衣钵? 有“巴山*才”之称的魏明伦一直呼吁“编剧主将制”。在他看来,从元代起,戏曲就实行“编剧主将制”,编剧发言权最大。从关汉卿、王实甫到汤显祖、孔尚任,那时留下来的是剧本,没有哪个演员超过了剧作家。对一出成功大戏而言,明星换将,剧团轮换,唯有剧作家的剧本永久留存,一代一代被演绎。从国外现状看,剧作家地位非常高,相比之下,当前国内剧作家的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很不相称,值得反思。此番研修班以隆重的方式将青年剧作家奉若上宾,着实让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