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白夜行》,是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当时读过后,给朋友的建议是:“对推理和人性有足够的理解,否则不推荐读白夜行,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说。”转眼十几年过去,再次通读《白夜行》,感觉从中看到了不同的味道,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无论角度怎样,我依然认为《白夜行》是东野的巅峰之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东野作品。
白夜行的布局宏达,主线支线交织庞杂,登场的人物犹如走马灯一般。但所有这些最终织成了一幅完整的图案,当这幅作品最后一根线打好结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幅作品并不需要盯着每个针脚去看,而要退后几步,将它立起来放在面前。这一刻,那些记得请、记不清的人名,那些似有用、似没用的线索,一下子都回到了它该在的地方有了意义。
东野似乎有意不通过“侦探”的视角,逐步去带领读者寻找线索,而是默认读者是全知的上帝,从一种上帝视角去解读“推理”概念。读者大概很早就猜到所谓的“凶手”是谁,但却不敢或者说不愿去相信,急切地想知道什么样的动机会让年幼的孩子狠下心去做这些事情。而作者也恰恰以此为契机,不断抛出事件与悬念,让白夜的微光继续闪烁下去。
所谓白夜,是在纬度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我在中国最北端长大,短暂又真实地体会过这种自然奇观。童年的时候并没有怎么对奇妙现象的感悟,最纠结的莫过于你不知道是应该睡去,还是应该继续跑出去玩耍。那是种两难的境地,心里藏着不甘,但又怕那如墨般的黑暗瞬间笼罩下来。这种情况偶尔出现,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新鲜感,但假如在非常长的时间里都是这样一种状态,将是非常痛苦的。这也是我理解的东野为何一定要将故事时间跨度拉这么大,几十年的白夜行需要多坚决的心!
在现实中,当我们面对人生重要抉择的时候,是否有足够的觉悟呢?就拿感情来说,有多少人真的在初见伴侣的一刻,便在内心笃定剩余的生命都将与这个人一同度过,用剩余的生命去保护去爱护这个人呢?正常来说,都是在内心的初动基础上,通过某些细微的、强烈的刺激,才促使一个人坚定爱情的信念。想清楚自己的生命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这一刻便是一个男孩真正变成一个男人的时候!
当人的眼睛聚焦到一个点时,视野中其他所有景物都会被自动虚化,其实思维认知也一样,当人太过专注在一个事情时,脑便会自动屏蔽掉其他所有的感知。偏激的情况下,本体自主意识中对幸福、快乐、兴趣这些已经不再是第一位的。
如同“恐惧的极点便是愤怒”一样,人在受到极度刺激时反而可能会极度冷静,在这个时候做出的决定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当那个男孩在管道中爬行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只是尸体晚了很多年,躺在警察面前而已。甚至我能看到那个男孩爬行的时候,眼神越来越坚定,一个他自己天真、善良的虚像,慢慢落在他的身后,渐渐地消失在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