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嫉妒便是原罪
年大陆出版发行《恶意》,一经上市就快速售空。大量的阅读量引发“人的劣根性”的话题,有了关于性本善与性本恶的相互争论。
东野圭吾初衷本想打破推理小说惯有的动机,“只要有动机就会杀人吗?一旦发生命案,一定存在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动机吗?”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恶意》就此诞生了。它是作者的转型之作,也为作者问鼎外国作家畅销榜添了一大助力。
“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这是,众多网站对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小说《恶意》共同的推荐语。从以上角度来说,毋庸置疑它是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推理小说必备要素:动机目的、布局手法、现场地点。东野圭吾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一样的犯罪动机。设动机为悬念,把比较是人类的天性无限放大,进而繁生出嫉妒心,逐日追风的世界,也许每个人都无处可逃。
《圣经》说,人生下来就带着原罪,这些原罪被分为七种类型,其中之一被称为“嫉妒”。新约里言,嫉妒是最卑鄙的罪恶,它是我们情绪里最刻薄的部分。宽容与自尊的相互较量,无论那一方胜,嫉妒总是让我们无处可逃。
实际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一出生,就先天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即自己是“猴王”,强烈的以自我为尊的意识,这种心理在《恶意》中体现得酣畅淋漓。生活里你无时无刻在与别人争锋,毒舌的背后,往往掩藏了一颗饱受挫折的心。嫉妒心的产生,也许是一种对自己会错意思的保护。
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心理。
02恶意让人不寒而栗
这本书深刻揭示人性,将人心中嫉妒,自私阴暗放大到极致,故事中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让人们不寒而栗。
东野圭吾并不是一战成名的作家,最初在中国默默无闻,如今已成为现象级作家,连登图书畅销榜。他出身大阪平民家庭,学生时代并没有显露出过人之处,从年《放学后》获奖,开始逐梦生涯,辞去工作前往东京走上职业写作之路。
但此后的期间,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冷落,蛰伏十年,穷则思变,开始尝试将异类的元素融入作品。慢慢转型,告别传统推理,《恶意》则是他新风格的完美展现。
他在巅峰期创作出大量充满致命谜案、精彩诡计与缜密推理的作品,唯独《恶意》是个另类。《白夜行》有着无望而悲凉的爱情,执着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嫌疑人X的献身》有着令人感到可怕的诡计,真挚纯粹的爱情。只有《恶意》不断反转,为恨万劫不复。
没有读过恶意,就不算读过东野圭吾,比起冤有头债有主,不知从何而来的恶意才更让人心寒,持续得更久,这世上大多的恶意,大抵如此。
为什么选择侦探小说?它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就是发生了离奇诡异的杀人事件,犯案者有着猎奇的动机,最后永远会被名侦探干脆利落地解决。
推理们作家们手执匕首,制造杀人案,似乎有些心理变态。但推理小说的内容,并非血腥阴暗、暴力恐怖,而是始终相信正义的存在。
03恨一个人可以到什么程度?
众多《纽约时报》称“《恶意》再次展现了东野圭吾对小说的掌控,比起黄金周期间东京的高速公路,《恶意》有更多的纠结、变道和反转。”
小说采用手记体叙述,其双线“第一人称”视角,使读者代入同化其内心潜意识,利用心理盲点巧设迷局,对人性抽丝剥茧,真真假假令人无法分辨。
用下面这段话用来形容主人公的恶意再恰当不过了:我就是如此讨厌你,我讨厌你的善良,讨厌你竟然抢先实现我的理想,讨厌你幸福美满的家庭,讨厌当初那个令我看不起的你如今竟拥有如此有发展的前途,我恨你的善良,我也恨自己的不争气。所以,我把对自己的恨全都倾注在你的身上,让你背负着人们的辱骂下地狱,在你去世后,我依然恨着你。
纵然你是我的良师益友,穷尽最后的岁月也要玷污你的整个人生。这是一种怎么的恶意?
不要困惑,拿起《恶意》,一切答案尽在书中。
在接下的时光里,我们从四个主题来共同探讨:
1.人性的狡猾,连死亡都只是计划的刚开始。
(第一章,P1―P57)
2.命运的巧合,未尝不可是“障眼法”。
(第二章—第五章,P59—P)
3.懂得放下的人,才算真正的解脱。
(第六章、第七章,P一P)
4.不知从何而来的恶意,也要毁坏你的一生。
(第八章、第九章,P一P)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这是最冷的人性。原罪被放大,总有一角照出自己。”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寒冷的恶意。嫉妒的原罪,被人深埋在心底。
全是恶意的世界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幸好我们的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像小说里加贺警官一样充满光明的使者,他们驱散那些阴霾,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