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罪案调查科真实永远是文学的最佳模式
TUhjnbcbe - 2024/6/7 20:17:00

《最终迷局》是公安痕迹检验师九滴水的系列作品,从生活场景,细微痕迹下,解析人的思想行为,一点点推理,一步步递进,揭开谜案的神秘面纱。

以结果为导向,从痕迹解密,现实的人情世故着手,展开整个案件轨迹,还原迷案背后的情与欲。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微妙,曾经相爱的人却可以因为某一点小事而心生憎恨,严重者生出杀心。偶然的邂逅相遇,也会成为被害人,偶起的争端,已经为死亡埋下暗线。一个人失去生命只要一瞬间,还原死亡过程却要颇费周折,集思广益,多次走访和利用细微拼图拼凑,把残缺不全的信息,从一个不起眼的信息探索,揭开整个案发过程的神秘面纱。

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对于喜欢悬疑小说的人来说,就会觉得乏味,缺少吸引力。

《罪案调查科最终迷局》作为一本专业的推理小说,略显失望。失望源于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兴趣,想象是一个很有趣很吸引人的画面。调查取证的过程会发生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如何抽丝剥茧,揭开死亡真相,还原整个案发过程。

从第一案的嗜血赌局来说,整个情节故事略显平淡乏味。特别是开头部分,在缓慢引出案情时,起笔就是在讲刑警支队的人员办案能力方面,而且花了不少篇幅去写人员之间的状态和能力。人物的交代有必要,但并不需要花费这么多字去写这些人。而是应该在讲到主要人物时,就切换到主题上来。而后才是以痕迹为线索,拉开案情的序幕,把隐藏的秘密一点一点透露出来,拼接整合,重现案发过程的画面。

第二案的土屋迷尸,为了引出案情,做了很长篇幅的铺垫。农民工的生活,乡下人的生存状态,互联网时代的直播等。直到直播才引出后面的土屋谜尸,在透过痕迹检验,锁定嫌疑人时,就直接公布最终结果。而后,就是在讲述故事,案件相关的人之间的恩怨纠葛。这种写法就是在写故事时,常使用的倒叙手法。

这个倒叙的运用在这里运用得恰到好处,但在侦破案件时,能够写得更精彩一些,没有那么多前戏铺垫,读起来的体验就会更好。后面补充的故事,再配上扑素迷离线索,时间久远的“腌肉”,破案时的困难重重,结合凄美的爱情故事,人性纠葛的相互碰撞,读来就会更有感触,深入人心。

推理小说对于逻辑思维要求很高,作者的思维必须清晰,有因有果,前后互通。而对于文笔来说,相对地并不需要像悬疑小说一样,需要具备丰厚的文字功底,和故事技巧的运用。

要写好一部悬疑小说,不仅需要超强的逻辑,更需要成熟丰厚的文字功底,还得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对于作为读者来说,已知结局,那就失去了探寻结果的兴趣。而未知结果,更有兴趣去探索整个事件的发展,结果是否意外,还是情理之中。读者的一切体验,都来源于作者对于整个故事的布局与叙事能力。作者文笔优美,更增添文学性。

早前喜欢看悬疑小说,还是起源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白夜行》是东野圭吾最经典、最受人广泛传播的书。即使现在,很多人依然在模仿学习东野圭吾的写作手法,叙事技巧等。

悬疑小说就像一张网,作者在编制,读者则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一步踏向黑暗的尽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结局又呼应开头。看悬疑小说的乐趣在于,跟着作者的节奏,慢慢地进入他编制的虚拟世界,虚构故事,但在读者看来,又是那么真实,如身临其境,见证了整个事态发展的吃瓜群众。

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推理小说就显得没那么好看。相对于悬疑小说来说,缺乏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情节衔接上也没那么紧扣,在故事铺排上也更显逊色。

《白夜行》之所以能够被人广泛接纳和传颂,一是因为其塑造的故事太完美,环环相扣得无懈可击。二是因为其文笔非常好,不论是文字的美感,还是故事情节的衔接,早在暗处埋下伏笔,又微妙得难以察觉。待到结尾一切清晰,猛然回想才意识到结局早已说明。人最害怕不是危险,而是等待危险。同理,早就显露出来的蛛丝马迹,却没能注意到,回过头来赞赏作者的高明。悬疑作品是否成功,就在于作者能否操纵读者,牵引着读者的神经,让读者不知不觉就陷入那张无形的网里面。

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实。不管里面的故事真实还是虚构,里面展现出来的人性总是真实的,时代背景下真实的人性,才能引发人们的自己思考,和对世界的思考。

“史上无争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苦心孤诣三十年写下一部触目惊心的悲剧——《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在完成这本书的第二年,马尔克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伟大的世界经典名著,并没有他的《百年孤独》出名。但我却做喜欢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里面的语言丰沛,如有魔法一般,无人企及。更令人佩服的是,作品的构思,精心布局的悲痛。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奇特的构思,看似笨拙,实则最为聪明,像是个带有形而上学色彩的谋杀之谜。

马尔克斯说:

这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小说,也是历史,是神话,关乎的是人存在本身。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讲述这桩案件,也许是它确定了我的作家生涯。我作为讲故事的人出场了(我生平第一次),小说在时间结构上才能做到笔意纵横,奔放自如。事隔三十年之后,我才领域到我们小说家常常忽略的事情,即真实永远是文学的最佳模式。

一部伟大作品的问世,却是源于现实生活中一个朋友的离世,世事就是如此可悲可叹。“凶杀千方百计找人阻止自己行凶,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旁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蓄意谋杀,激情犯罪和无差别作案。却很少有事先张扬的凶杀。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命案,却堂而皇之毫无征兆地发生了。事后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思考,最终才想明白悲剧的关键。现实太过于无情和残酷,人们总习惯于被惯性思维左右,从常理去判断不寻常的事情,结果就是刷新三观。

马尔克斯的构思独一无二,非常奇特。不管是写作手法,语言的表现,还是那深入人心的悲痛,都值得学习借鉴。

如今的现实生活比较枯燥,经历看过听说的事大致一样,无外乎家长里短,职场谋略,人情世故,走马观花的旅游生活。藏在文学作品里千奇百怪的故事,或人或物,我们无从认识。却可以从中窥探另一个时空里的思想和人性。认知不再局限,对人性也就看得更透。

不论是九滴水的《最终迷局》,还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亦或是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这些都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改编,艺术化处理。无一例外,都是在探索真实生活,展现人性的多重面目。

《最终迷局》的四个命案,每一个命案背后都有其代表性,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了解每一个人物的心理和作案动机,更能令我们在现实中更好保护自己,避免伤害发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罪案调查科真实永远是文学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