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少年的你》会爆,但没想到是口碑风评一起爆,口碑爆红,风评被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路的地方就要站队。所以这次,我们也写了两篇文章,一篇谈谈电影和抄袭争议,一篇谈谈电影背后的现实议题。
从入围又突然退出柏林电影节,到国内撤档又紧急定档、删减剧情,《少年的你》可谓命途多舛。
上映三天,票房一举突破6亿。随后,好评和差评一齐砸了过来。粉丝控评、影评人狂欢、被指融梗、票房第一,《少年的你》走的路并不平稳。
电影唯一的争议,就是原作被曝融梗。由小说到影片主创再到演员,都被这场“政治正确大讨论”裹挟着,似乎所有人都自动忽略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校园欺凌。
《演员请就位》刚播出时,郭敬明还吹嘘他的《悲伤逆流成河》是国内首部讨论校园欺凌题材的电影,以回应李诚儒对其作品深度的质疑。
不过小四好像忘了许多年前杨德昌的那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反观当下国内的许多青春题材电影,仿佛总是被阳光、嬉笑打闹等正面的“喜”笼罩着,或是被堕胎、打架等表面的“悲”所绑架,很少真正聚焦于少年复杂的内心世界,探讨少年的成长。这一类电影很“轻”,只能够引起个体的共鸣。
《致青春》海报当然国产片也不乏诸如《狗十三》《过春天》这样的聚焦社会现实的“重”青春电影。《少年的你》就属于后者。
《少年的你》能有如此成绩,并不意外。导演曾国祥、监制许月珍等主创团队,在拍《七月与安生》时就是老搭档。
这部电影里,延续了《七月与安生》的镜头语言,仍是使用大段的手持、大特写来营造氛围,将人物情绪直接拍在观众脸上。
这些语言,将观众猛的一下拉到人物面前,所有小动作、微表情,都需要表现的恰到好处,十分考验演员演技。
在以往的作品中,周冬雨或许还保留着一些她自己的性格,而这部电影里,她本人的特质几乎都被压了下去。
呆滞、隐忍和愤怒,都是克制的,大大小小十几场哭戏,将处于黑暗青春期少年丰富细腻的情感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她的脸上,我们是能看到自己的。
而易烊千玺,贡献了近几年流量明星最好的一次银幕表演。
如果说在《长安十二时辰》里,他给出了一份将将及格的答卷,那么《少年的你》里,他就是刘小北。
这两位演员的表演,很难说谁给我们的惊喜更大。在监狱隔着玻璃对视戏中,没有一句台词,他们仅用表情就构建出两人所有的情绪,甚至可以说电影三分之二的成功,都是演员带来的。
除了影像,电影最有意义的还是它的现实性。
青春不光有玫瑰色的外表,也有着暗灰色的基调。要拍摄出当下年轻人的真实状态,需要在社会现实和动荡的个体青春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而这两条线,其实都可以归入到“成长”的主题之下。
一切都开始于一场校园自杀。
电影没有直接将受害者胡小蝶的“惨状”示之以人、警醒观众,而是将镜头转向,对准看着“惨状”的人们——拍照议论的围观者,从围观者中走出的陈念,在窗口窥视的施害者。
电影用一组低视角镜头告诉了我们,他们离受害者是远的。
而走向“受害者”的陈念,成为了“Thenext”。
胡小蝶和陈念椅子上红墨水的镜头,被交叉剪辑在一起。多次出现的监控摄像头,仿佛形成了一种意义上的讽刺——形式上的保护不能阻止少年恶意的蔓延,欺凌仍然没有停止。胡小蝶死去的地面上残留的血迹,旁观者们嬉笑着走过,视而不见。
这让人们不禁想要问:校园霸凌为什么会发生?
于是镜头又勾勒了未成年人保护者的群像。
学校高层将高考放到第一位;魏莱的妈妈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会做这样的事,她的爸爸因为她的复读已经一年没有和她说过话;陈念的班主任反复对她说:“你没有错”,最后却只能辞职;陈念和小北的妈妈很少参与他们的成长;警察即便知道欺凌者的存在,对他们也束手无策。
老警察和年轻警察郑易在火锅店说了这么一段话:“你去问校长,校长让你去问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让你去问家长,家长说,我在外地打工呢,这种事你们问老师吧。你能怎么办?”
学校不想承担这样的责任,家长袒护自己的孩子或是干脆不管不顾,而由于欺凌的隐秘性,执法机构又很难取证,即便找到了证据,也很难对施害者产生震慑。
施害者和帮凶自认无罪,保护者的缺位,这一切都揭示了一点:校园霸凌是结果,不是过程。
那么谁该受到惩罚?
电影很好的一点是,并没有将施害者和受害者的身份对立起来,而是反复转换。毕竟恶意存在每一个少年人的心中。
一开始,是胡小蝶质问:为什么你们不做点什么?
同情陈念的女孩,变成了新的受害者;保护陈念的小北,成了下一个施暴者;而被话语激怒的陈念,也用暴力失手杀人。
即便是最初的欺凌者魏莱,也只是一个遭到原生家庭“迫害”的受害者。
不过,在“高考”、“校园霸凌”这些沉重的社会议题背后,《少年的你》也有它轻盈的一面。
影片后半段将重心放在了陈念和小北之间“白夜行”式的情感线上,使校园暴力的故事退居其次,转而指向少年与成人世界的对抗。
影片里有四个少年,陈念、小北、魏莱和郑易。
最后这段充满悬疑感的犯罪剧情,其实代表的是保护“缺失”之后,少年的“迷失”。
红灯亮起,所有少年都偏离了正轨。
陈念失手杀人,小北作案顶罪,魏莱没有未来。
唯一能够理解这些少年的,是警察郑易。这个人物处在少年人到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他有着少年人缺少的责任感、同情心,也有着成人已经失去的天真和信任。
他用自己的方式,将陈念拉了回来。
为什么是《少年的你》?因为少年时代,是不顾一切的,就如那个怀孕的女警官说,一个人不至于为了另一个人去背负如此重的罪责,而郑易(正义)反驳:“你我不会,可他们是少年。”
《少年的你》以“校园欺凌”为切口,其实讲的是一个个少年的故事。陈念说的“走出去”,既是走出乐园,也是走向希望,走向成熟。
而我们期望的是,仍在“乐园”中的少年,不必再逼着自己成长。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