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听说是讲校园欺凌的片子,所以特意去看了《少年的你》,但是除了电影除了易烊千玺和周冬雨被吹爆的演技外,主线还是一部特别绝望的片子。
我对原作者了解不多,对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也没有发言权,所以撇开原著,单把电影当作一个独立的故事拎出来,聊一聊看过之后的绝望之处。
1、事情要闹大才会有人管
故事开头,高三复读的胡小蝶因为不堪欺凌跳楼自杀,但是警察来了之后也是草草问了几个问题,没有再追究。
以魏莱为首的校霸三人组因为胡小蝶的死没了欺凌的对象,便找上了陈念,陈念忍无可忍报警反击,最终仍然以缺少证据收场。相比于一条人命,施暴者只是被要求不准来学校,在家复习备考。理由是她们还年轻,要再给一次机会。更可怕是魏莱妈妈的态度,觉得自己悉心教导的女儿没问题,都是对方心理素质太差。
正因为惩戒太轻,所以校霸三人组再次出动,围赌、群殴、剪头发、拍裸照……因为知道求助没用,所以陈念都忍了下来,直到魏莱的尸体曝光,这才引起警察的重视。可这时事件的发展早已超出学校霸凌的范畴。
2、大人没有办法保护小孩
高三的孩子虽然离成年只差高考这一道门,但社会上还认为他们是小孩,心理上他们也仍然是个小孩,小孩都希望获得大人的保护,可陈念的妈妈是个四处被人追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
好容易对郑警官有点信赖感,可他却告诉陈念,对校园霸凌自己也是无能为力。
陈念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投向了小北的这一边,因为只有小北一开始就说,我保护你。而陈念也是第一个问小北“疼不疼”的人。
在这个每个人都自顾不暇的世界,只有半大的孩子才会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3、施暴的代价太低
魏莱不是良心发现才去找陈念,而是她不想陈念报警,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才去找陈念讲和,并且振振有词地说,她删了视频,陈念不报警,大家扯平还可以做好朋友。完全不提自己对陈念和胡小蝶造成的伤害。
让陈念彻底崩溃的,是魏莱说自己的志愿是北大,将来也要考到北京去。“考到北京”寓意着脱离现在的生活,是陈念最在乎的东西,可如果魏莱也去北京,就会成为她一生都摆脱不了的阴影,所以她才会一时失控,推魏莱滚下楼梯,间接造成魏莱的死亡。
魏莱死了,她的两个帮凶罗婷和徐渺,明明一样对陈念做了很可怕的事,但随着魏莱的死也统统一笔勾销了。
可如果不是陈念失手推了魏莱,那么魏莱肯定可以当成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继续漂漂亮亮过她的大学生活。正因为校园霸凌的这种恶,并不用付出什么实质的代价,所以它才会变得越来越普通,也越来越不以为意,说像电影中警官老杨说的,“你小时候欺负过人?那你总被人欺负吧?人长大了才学会同情,只是不好的你都忘了。”
好像校园霸凌就像某一种青春阵痛一般,势必要存在于人生的某一个阶段。
4、受害者结束霸凌的代价太大
虽然是失手推了魏莱,虽然有小北愿意替自己背锅,虽然小北在说“你赢了,我们才赢了”的时候真的很让人感动。但是陈念终究为自己的失手付出了一生的代价。高考考了分的她所要面对的不再是心仪的大学校门,而是4年的牢狱之灾。
大学上不成了,带妈妈去北京的梦想自然也就落空了。忍了一年,苦了一年,拼了一年的高三复读生活也白费了。
可能有人觉得,这全怪陈念没忍住推的魏莱,可是因为被欺负的不是自己,所以别人才会说,忍一忍还有两个月就过去了。忍耐有时限或许还能咬牙坚持,可得当陈念得知魏莱也要考到北京去的时候,这种坚持变成了遥遥无期的绝望,才是令陈念最终崩溃的原因。
这种崩溃可能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不算什么,但是他们是少年,是一群比孩子成熟,又比大人幼稚的独特群体,是大人们无法理解的平行世界。
正如陈念自己所说,“谁能帮我?录我视频的人吗?站着看热闹的人吗?还是那些问为什么只有你被挑上,别人就没事的人?一般人眼里报复是正常的,像我们这样一直忍耐,一直忍耐只想熬过高考的人,我们这样是有错吗?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的话,你放心把你孩子生出来吗?”这种绝望就像是一个人大声疾呼自己的痛苦,周围的人明明看到听到,却又麻木得视而不见。电影与其叫《少年的你》不如叫《少年的恶》更为合适。
虽说是校园霸凌题材,但是导演却在“孩子如何应对校园霸凌”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虽然电影最终仍然没有给出应对霸凌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最终还是要硬凹到“身在沟渠,仍仰望星空”的梗上来,但有人愿意拍这样题材的电影,我还是很高兴,至少它可以借助易烊千玺和周冬雨的演技,让这个问题再次被更多的人重视。
因为,只有当问题被更多的人看见,才有可能真正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