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生活累吗?
生活苦吗?
面对困苦的日子,你还能坚持吗?
都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似乎苦和累已成为当代人生活的常态。
而太累太苦的时候,几乎想要放弃,放弃生活,放弃工作,放弃爱人,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当你想放弃的时候,来看看他吧——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看他经历了多少苦难,看他如何在苦难中创造了欢乐,和一首首旷世名曲!
贝多芬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他们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并坚强的活着,同时创造出旷世之作。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伟大的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真实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年因《约翰·克里斯多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有着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作家、社会活动家,一生都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对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贡献。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在二十世纪初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被称为“巨人三传”。这本书讲述了世界上的三个伟大人物,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和诗人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三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经历了种种磨难,却用毕生的精力为世界创造了不朽的杰作。
他们的经历也诠释了一个真理: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罗曼·罗兰今天我分享的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会在后面更新,敬请期待。
童年的苦难
贝多芬年出生于德国波恩,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童年开始,他的人生就开启了悲惨模式,苦难如影随形。
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在贝多芬四岁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玩耍,而他却被父亲关在家里学洋琴和提琴,贝多芬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死,这导致他一度很厌恶音乐,但他的父亲却用暴力来逼迫他学习。
少年时期的贝多芬,开始操心家里的经济问题。11岁他加入喜剧乐队,13岁,他当大风琴手。由于父亲酗酒,17岁时贝多芬就做了一家之主,负责两个弟弟教育的责任。19岁时母亲因肺病去世,这让贝多芬感到十分痛苦。
没有母亲庇佑的孩子,就像没了根的浮萍,心无所依,孤苦无助。
20岁之前,贝多芬刻苦练琴、赚钱养家、照顾弟弟和父亲,经历母亲去世,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战争爆发,离开故土,出现耳聋
年,欧洲大革命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故乡,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
在这里,贝多芬开始出现耳聋的状况,耳朵日夜作响,内脏也受到痛苦的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他很颓废,瞒着所有人。直到后来,在年,他才绝望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门达牧师,表达了自己悲惨的境地和隐忍的心绪。
之前,他曾把自己悲剧似的愁苦,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创作了《悲怆奏鸣曲》。当然,也有一些作品表现的很欢悦,因为当时太过愁苦,他非常需要创作一些欢乐来充盈自己,甚至用回忆往昔的美妙来是使自己欢乐。
正如书中所说:当“现在”太过残酷时,它(心灵)就在“过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他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的照耀。独自一人在维也纳遭难的时光,贝多芬便隐遁在故园的忆念里。
回忆过往的美好,亦会让人快乐。生活没有希望,他便创造希望;生活没有欢乐,他便创造欢乐!
爱情,让他痛上加痛
贝多芬密友申德勒这样评价他“他一生保着童贞,从未有何缺德需要忏悔”,这样的人注定要做爱情的牺牲品。
贝多芬在年迷上了圭恰迪尼,并在年为她创作了注明的《幻想奏鸣曲》。贝多芬的爱情,让他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在爱情面前,他觉得自己残废(耳聋)、经济状况艰难,使他无法娶心爱的姑娘;另一方面,圭恰迪尼又很风骚且自私,并于年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
当时的贝多芬,已经因疾病变得虚弱,而圭恰迪尼的事情,几乎让他癫蹶,他的身心经历着双重的绝望和苦闷,极其惨痛。
但他强毅的天性告诉他,不能遇到磨难就屈服,他的青春才刚开始,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重生。
贝多芬说,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身体和爱情的痛苦被强大的意志战胜之后,贝多芬就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作品里。这个时期的作品,均表现了他用一种无可抵抗的力量,把忧郁的思想一扫而空的气度。他渴望幸福,不肯相信那些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和爱情,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你看,人只有活在希望里,才会看到光明,才会更有勇气的面对一切苦难。
在年,贝多芬迎来了幸福时刻,和他的学生布鲁瑞克订了婚。
美好的爱情,再次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名作应运而生。但最终,俩人依旧没有能走到一起,也许是因为贝多芬没有财产,也许是因为布鲁瑞克出身伯爵家庭,贝多芬与她地位悬殊,再或者,是贝多芬想让布鲁瑞克长时间的等待,并保守他们相爱的秘密,使布鲁瑞克感到屈辱。
婚约虽然毁了,但俩人都没有忘掉这段爱情,直到布鲁瑞克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爱着贝多芬。
总之,爱情又把贝多芬遗弃了。年,他重回孤独。
孤独的贝多芬重回孤独后,得到成长
虽然两次被爱情遗弃,但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在笔记上写到:“上帝,给我勇气让我征服我自己!”
此时,他感到自己的威力,不再顾虑旁人的意见及一切世俗的看法,他还有什么需要畏惧?爱情,没有了;野心,没有了。他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欢乐。他照旧不修边幅,举止更加放肆。这期间,他曾与歌德见面,但由于他过于自由和爆烈的性格,最终伤害到了歌德。
这期间,他也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两首乐曲,曲子里充满的那种快乐与狂热,也正反应了他当时的心境。
那时候,他说,自己的王国不在此世,而在天空。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对维也纳来说,贝多芬高傲而独立,轻佻浮华,不得人心。因此,在年,贝多芬想要离开维也纳。
当时维也纳的三个富有贵族,不想使国家蒙受丧失天才之羞,答应只要贝多芬肯留在奥国,就给他四千弗洛令的年俸。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不为经济烦虑,才能全身心投身于艺术,才能诞生崇高的作品。
贝多芬答应留下来,但不幸的是,这笔津贴并没有付足,不久又完全停止了。因为从年维也纳会议开始,社会的目光就从艺术转移到了政治,音乐口味也被意大利作风败坏,而贝多芬则被人视为迂腐。同时,贝多芬的朋友们,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这使他不仅没有拿到津贴,反而再次陷入孤独。
更悲惨的是,此时,贝多芬的耳朵完全聋了。
在一次舞台表演中,因为耳聋听不到歌声,他的指挥使整个舞台节奏紊乱,直到有人告诉他不要再继续,他才意识到是耳聋导致了现场的混乱,他迅速跳下舞台,一口气跑回家,他的心受了伤,至死都没有忘记这可怕的一幕。
与此同时,金钱的烦虑也让他疲惫不堪。他说自己“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那时候,他往往不能出门,因为靴子上有了洞;他对出版商负债累累,而作品又卖不出钱。他呕心沥血完成的作品,最后一分钱也没拿到,而他还要给家人津贴,还要争取侄子的监护权。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耳朵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失去了听力,就等于失去了钟爱的事业。而经济上的窘迫,家人的依赖,作品的不被认可,几乎把他逼到了生命的悬崖边。
但是,生活让他如此悲苦,他却开始讴歌欢乐。
这是他毕生的计划。年在波恩的时候,他就致力于用一生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最终,《第九交响曲》被“欢乐”抓住了生命,它慷慨激昂的曲调,是一种征服,一种对痛苦的抗争。巨人的巨著终于战胜了群众的庸俗,维也纳轻浮的风气,也被它震撼。此时,贝多芬被众多崇拜者称为“天才”。
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当贝多芬出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的欢迎,要知道,他们对皇族的出场,也只是习惯三次的鼓掌礼。许多人激动的哭起来,贝多芬也感动到晕倒。
但音乐会结束后,贝多芬并无盈利,他的物质生活依旧窘迫。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他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和自己的痛苦。
此时,他抓到了欢乐,实现了终身渴望的目标。
贝多芬在政府、警察、贵族甚至公众面前,永远都自由发表意见,什么也不能使这股不可驯服的力量屈膝,这股力量甚至开始玩弄痛苦。此后几年,虽然环境恶劣,但他所写的音乐往往是簇新的,有面目嘲弄的,有睥睨一切的,也有快乐的。
总之,他没有放弃,他战胜了一切!
巨人陨落
年11月,他患上了肋膜炎性感冒,由于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年3月26日,贝多芬与世长辞。他带着他的善解脱了,就像他临终时所说“喜剧的终场”——而我们却说,这是他一生悲剧的终场。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贫穷、残废、孤独。
世界没有给他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留给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镜如水的早晨,清风习习,之后,阴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不断,倾盆大雨倾泄而下。傍晚时分,一切重归平静。欢乐留给了世人,痛苦已不再。
写在最后的思考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不仅在于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惊世之作,更在于他们面对苦难时,从不屈服,他们只会在苦难中磨砺自己,成就自己!
反观生在新时代的我们,有多少人在抱怨生活又苦又累?有些人甚至为此放弃了生命。殊不知,所有的苦难都具有两面性,它既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也就是说,生命的不幸,可以摧垮你,亦可以把你磨砺的光芒四射。
告诉自己:所有不能打倒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