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复旦大学一间简单的教室里
思考着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伤痛,
想起自己坎坷的人生,想起水稻和悠悠苍天的耕种者们的辛劳,
对水稻,
对沉重的故乡,
对黑土地的情感,
岂能是“爱与恨”就能说清的。
聂茂做过农民,搞过“双抢”。跳出“农门”的第一份工作,医院做检验士,抽血,化验,看显微镜,写检验报告单,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压抑的内心被强大的“作家梦”驱使,毅然决然奔赴鲁迅文学院深造,幸运地与文坛大家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严歌苓等人同堂听课。
在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中,个人的命运犹如浮萍,一阵飓风又将他吹进了复旦大学。在那里,聂茂进行了一场“黑+白”“智力+毅力”的大比拼,最终考上了湘潭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进入湖南日报社,成为一名编辑、记者。
年3月,聂茂被大洋彼岸的世界所吸引,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远渡重洋。年9月,聂茂学成归来,由中南大学引进,由助教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从此,他在岳麓山下扎根,教学、科研和写作,忙碌而充实。
文学的馈赠
聂茂的时间排得很满。我们在周日上午见到他,话题从他的成名作《九重水稻》谈起。提及这篇散文,聂茂的内心立即滋生出久违的情愫。
他告诉我们,写作《九重水稻》的时候,正是求学最为艰难的时候,他在复旦大学一间简单的教室里思考着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伤痛,想起自己坎坷的人生,想起水稻和悠悠苍天的耕种者们的辛劳,对水稻,对沉重的故乡,对黑土地的情感岂能是“爱与恨”就能说清的。
聂茂在作业本上飞快地写下了《九重水稻》这个篇名,然后一口气写了下去,写到动情处,竟无声地哭了——为父母、为水稻、为多灾多难的农人境遇与苦难岁月。
在这篇四千多字的散文里,聂茂写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拔节、抽穗、壮籽、开镰、扬秕、入仓,这就是水稻的全过程,是血汗写就的劳动史,是农民辛酸的缩影,爷爷和父亲的缩影”。这是水稻的一生,也是农人的一生:“每一棵水稻都是一个可触摸的希望,是拜下去就不再起来的肉体,是痉挛不已的魂。它朴素的叶、挺拔的茎、饱满的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年12月的某天,聂茂突然收到著名诗人、时任《人民文学》的副主编韩作荣的来信,说他的大型组诗《九歌》留用了,因为先要发表他的散文《九重水稻》,请不要将诗作投寄他刊。结果,年《人民文学》第2期在散文头题位置推出了《九重水稻》,又在第3期诗歌头题位置推出了《九歌》。不久,《九重水稻》被《散文选刊》当年第9期头条推出,并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编的《年散文年鉴》头题,随后入选了20余个选刊选本。
年岁末年初,应《人民文学》约稿,聂茂创作了《保卫水稻》,把靠天吃饭的农人对水稻的爱恨交织表达得淋漓尽致:“那晚,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桶清亮的水,母亲把我挑到田边,一瓢瓢淋在禾蔸上,最后一瓢她舀到了我的眼珠,淋下后才发现是我,她紧紧地搂住那一蔸水稻,哭喊:这是我的儿啊……”很快,该文于年2期《人民文学》散文头题刊出,也入选了当年的《散文选刊》头题以及多种选刊选本。《文艺报》发表朱日复先生评论,认为聂茂的水稻系列拓展了散文的新境界。
自年至年,连续8年,聂茂每年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作品。
年,《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之际,《九重水稻》与冰心和周涛等人的作品一起荣获该刊优秀散文大奖,聂茂应邀赴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刘白羽先生握住他的手,鼓励道:“小伙子,你的创作路子走对了!”聂茂明白,文学前辈对他的鼓励,是因为他扎根泥土,透过水稻,写出了农民艰难的一生。他感叹道:“生命因苦难而饱满,生活因文学而精彩。”
致敬英雄
聂茂的文学之路是从诗歌起步的。30年前,聂茂写下了《中国的天空》和《长城颂》,写下了包括毛岸英、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等在内的大型组诗《英雄儿女》等,对诞生英雄的土地和坚贞不屈的人民进行了热情讴歌。
“七月派”代表诗人彭燕郊在《诗刊》上撰文,称聂茂为“文艺蓝天下的雄鹰”。聂茂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