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全民的杭州来女士失踪案在上周终于水落石出。
来女士丈夫以“失踪”为由张贴“寻人启事”,在媒体采访面前镇定自若,一度让整个事件看起来扑朔迷离。
然而,在杀妻、碎尸、抛弃化粪池的真相揭示后,众人毛骨悚然之余也觉得万分不解,为何有人会对枕边人做出如此狠戾的行为且毫无悔疚之心?称之为人的人,为何不像人?
今天,我们想跟你聊聊“反社会人格”。
01
电车难题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电车正朝他们驶来。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动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问题在于,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拉动拉杆吗?
不拉,五个人无辜的人将在你眼前殒命;拉了,看似牺牲一人而救五人,成全了多数人利益,但,另一条轨道上的人就该死吗?
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拉动拉杆的人都会因为“间接”杀死他人而面对长久的内疚。
这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TheTrolleyProblem)之所以会成为“难题”,就是因为在面对选择时,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种东西——良知。
从本质上来说,每个正常人都是博爱主义者。善意和共情心理,是人们的一种基础情感属性。
《孟子·尽心上》中说到的“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指出,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人们基于对他人的博爱、善意、共情、恻隐之心,会对他人产生情感附加的、与生俱来的义务感,这种义务感,就是良知的主要来源。
虽然大多数人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可我们总能发现有一些人,不对他人心存善念,伤害他人不会感到不适,那这些人是怎样一种人呢?
02
无良症者
无良症,又可以称为“反社会人格症状”,在临床心理学上,是一种病症: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
谈到反社会人格障碍,我们可能会联想起一些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
《坏种》中心机颇深的小女孩艾玛、《白夜行》中善于伪装的雪穗、《小丑》中拥有超高智商的亚瑟·弗莱克、《心理追凶》中操控人心杀人的汪海澄...
然而,与影视中渲染的形象不同的是,并不是每一个ASPD患者都具备能随意把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的能力。
根据社会适应的程度,ASPD患者也分高功能患者与低功能患者。
低功能的ASPD患者,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屡次犯罪,常常伴随毒品与酒精问题,成年后挣扎于贫困与暴力之中。
而高功能的ASPD患者,则有可能是社会精英人士,极度擅长骗人和伪装。他们会仔细“研习”身边正常人的情绪变化、思考方式,以便投其所好。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以下几个诊断标准:
人格功能受损:同时出现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受损情况
心理病态人格特征:对立与敌意和去抑制化行为
上述受损情况和特征长期稳定出现,不因情况和对象不同而变化
上述受损情况和特征不被认为与个人发展年龄、阶段或社会文化背景相关
上述受损情况和特征不是单一疾病或物质滥用引起的
对象年龄须在十八岁以上
在人格功能上,自我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自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无法共情、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与自恋障碍患者不同的是,自恋障碍患者虽然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但是是具有悔过感的;而ASPD虽然往往也伴随着自恋的特征,却没有同理心和悔过感。
在反社会人格者的世界里,一切游戏规则都是由自己来制定的,所有的对与错也都是自己说了算。
由于无法共情、难以与他人建立关系等社会功能受损情况,ASPD无法体会他人痛苦,更谈不上有恻隐之心,因此,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常见出现出轨、说谎、操控他人,极度冷漠等行为。
例如,杭州杀妻案凶手面对媒体装模作样侃侃而谈,白银连环奸杀案凶手谈起自己杀人时毫无波澜,北大包丽案男主以“为爱自杀”的招数操控女友。
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博士在《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书中就指出,反社会人格者最大的一个招数就是博同情。他们一旦获得他人的同情,就获得了操纵他人的砝码。
去抑制化行为也会使他们藐视一切社会规则,喜欢按照自己的规则来行事,追求冒险和刺激,习惯性侵犯他人权益(垂涎性精神病态)、没有责任感。例如一些暴力分子、偷窃癖患者。
03
异常的脑区
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的形成,在心理学上众说纷纭,主流认为是:先天和后天的双重因素。
先天主要是指遗传因素的影响,以及大脑结构的特异性。
德国马德堡大学研究团队利用MRI和CT扫描发现,名暴力型罪犯中有42%的人至少存在一个异常脑区,名非暴力型罪犯中只有26%的人存在异常,而在52名普通人中,这个数字是8%。
反社会人格者的大脑皮质机能跟常人有很大区别,这种不同导致反社会人格者相比正常人,对情绪性的词汇反应迟钝,甚至,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区块对深层高度的情感毫无反应。
例如,他们对于开心、痛苦、恐惧等词汇的反应,跟椅子、行走、电脑等没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反应是一样的。
后天主要是指童年时期的抚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曾出版过《变态杀人狂》的外国心理学教授詹姆斯·法隆,在研究病人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基因。当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检测了自己后,居然惊讶的发现自己也有这种异常基因!他妈妈终于说出了他家的秘密:每一代都出杀人犯。
但他拥有一个美满的童年。
根据哈佛大学临床精神病学专家MarthaStout的研究,50%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剩下的一半则可能源于未知的混合环境因素。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受到过虐待,会给他的人生造成非常严重、深远的影响。很多反社会人格者在童年时期都遭受了虐待,或者严重的情感忽视。
英国儿童心理医生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一个人良知的培养主要在3~6岁。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善恶观和温暖的爱,在长大后他会很难跟他人建立一个健康的情感纽带。
04
警惕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
一个客观事实是,极具欺骗性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就隐藏在人海中。
美国知名的临床精神病学专家,《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作者玛莎·斯托特,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在欧美国家,反社会人格者的比例占到了4%,而在秉持儒家文化的东亚,比例相对较低,以台湾地区为例,反社会人格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约为0.03%-0.14%。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身边是否有“反社会人格者”呢?
美国治疗师BillEddy给出了一种叫做“WEB方法”的判断法:
对方的“语言”(theirWORDS)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通常语速很快,且热衷于使用极端的词汇与语句。
同时,当他们发现你的弱点后,会试图用言语来操控你。
自己的情绪(yourEMOTIONS)
当你在身边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的人时,面对他们,你常会感觉到惧怕、迷恋、又极度的同情。
对方的行为(theirBEHAVIOR)
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