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敬《教父》
对于影片而言,光与色是并存的,通过对光线的处理,形成不同色调的光线,可以营造不同的人物心境与时空氛围,因而具有营造特定叙事氛围的作用,以使影片达到符合特定情境人物形象塑造要求与时代背景的效果。来源于网络
影片中刑警韩东秀的出场就完美的运用了光影,韩东秀的脸部因为光的角度被分成一明一暗,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从视觉上象征了善良与邪恶的斗争。看过《教父》的都知道,《教父》对光影的运用是教科书级别的,被后来的电影反复致敬,这里有一个电影中“致敬“的概念。”致敬”和“抄袭”有什么区别?
致敬:是有能力的制作团队或个人对其他作品的经典场景或情节,进行模仿甚至完全一致(替换人物)且不占故事主要内容,从其他自身原创的镜头或者作画中体现出制作组完全有实力叫做致敬。抄袭:无法创新,强行扒其他东西里面的经典场景和情节来弥补自己剧情或者画面上的短板,且原创部分无法超过扒来的。来源于网络侵删
一般来说致敬是指致敬即作者怀着敬意地借鉴,被借鉴的作品本身也有很大名气,但是抄袭就指抄袭者不愿让人看出来大段复制,被抄袭的作品也很没有很大的知名度。
虽然这里的光影我不知道算不算致敬,但手法确实类似,暂且称之为致敬吧。
话说回来,这个光影的运用,对于韩东秀本身而言,也意味着一种灵魂深处的斗争,为了调查李佳的案子他失去了自己的儿子,14年以后当有人再次提起当年的案子,他内心的斗争不言而喻,是否应该继续调查真相?这个案子没那么简单,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所以这里的光线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作用。
说到光线的应用,这部电影很多地方都用到光,自然光、太阳的光、打的侧光等等,就比如金有汉后来给柳美皓(李佳)打电话的时候就用到了太阳的光,反映人物内心渴望阳光和只能活在黑暗中的现实的矛盾,人物形象也很立体,给观众悲戚之感,影片还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推敲。
二、演员
美国影评人安·霍纳迪在《如何聊电影》中说,只有当演员和角色和角色更具深度、出乎意料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时,才能诞生娱乐性和启发性兼具的艺术创作。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演员如何塑造角色、是否能代入角色是非常关键的。《白夜行》选用孙艺珍当柳美皓,效果很绝。孙艺珍的长相是很标志的,电影里给人很干净纯洁的感觉,将原著里女主表面清纯的气质发挥的淋漓尽致,但就是如此纯洁的女孩,却做着最邪恶、黑暗的事,看到她就想到“蛇蝎美人”这个词,让人又爱又恨。
为了不让母亲说出不利于她的话,她制造出一种煤气泄漏的假象害死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死了以后去姑姑家讨得姑姑欢心,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学习上层社会的礼仪,为了获取未婚夫信任制造车祸,为了摆脱童年阴影连小孩都不放过。
金有汉的饰演者高洙,虽然网上说他没有原著里男主的狠辣的气质,但我认为却认为狠辣和阴郁是可以不外显的,他外表单纯的气质其实更符合他人物悲催的命运。他只是喜欢柳美皓,为了她杀了一个又一个人,他放弃了阳光下的生活,选择在阴暗的角落保护她,说到底就是爱一个人爱到失去了自我,这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单纯的。
刑警韩东秀的饰演者是韩石圭,这个角色选的很不错,刑警的那种老奸巨猾、眼光毒辣的感觉被他演出来了。
三、为艺术献身?
韩国电影对人性的刻画是众所周知的毒辣,对于性的描写也同样尺度大到令人惊叹。这里又有一个问题,电影里的大尺度镜头有必要吗?知乎上有个回答我觉得很好,摘录如下:
至于“尺度大”镜头桥段对电影的影响,我有以下几个猜测,支撑其存在必要性。也即这些情况下,“尺度大”的镜头是可以甚至应该出现的。
1、电影本身完整度需要。这些镜头可能构成并保证了该作品剧情上艺术上商业上的完整性。可能服务于剧情。作为相较之主角见闻时地推移的暗线叙事:几个性爱镜头可能说明男女主角的情感变化;某些暴力血腥场面可能就解释人物的悲惨宿命不堪境遇或仅仅哪些仇家。可能服务于主题。
2.导演的个人创作需要。导演有个人的性格癖好风格类型与创作诉求,这些东西将或多或少投射在其影片中,以彰显其独特性和艺术上的私有化。
导演各有所爱,就不乏有嗜好“大尺度”镜头的“变态”导演。你可以不肯定他,但在创作中这些镜头的穿插,正恰恰是该导演的自我表达,标志其个人化的光影烙印,满足其创作诉求。倘删去,就不是完全意义上他个人作品。
其实对“大尺度”镜头嗤之以鼻,可能归因于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剪刀下的温室保护,在走出需要保护的观影年龄后仍然心存顾虑和禁忌。其实这无妨,你不爱看也可以,各人好恶口味承受能力不同。
3.商业化市场票房等等需要。这可能就包括电影本身外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粉丝想看小鲜肉卖肉啊,大尺度当看点噱头拉票房啊,商业运作的需要啊,投其所好的巴拉巴拉。
反正我的观点是:电影创作有没有“大尺度”是创作者的选择,可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它该不该存在要看具体情况。毕竟我看来“大尺度”的说法模糊。而且这因人而异,有人觉得羞耻恶心,有人就好这口,也没有固定主流的标准,都是以观影者自我体验和好恶为中心的。你觉得它关系不大,别扭不适的删了也不妨;也可能有人觉得影片索然无味,多加几个镜头也无所谓。这是个人的观影口味选择,但也并不是电影创作都该安分守己地布置小尺度镜头,导演可能比观众更任性。你奈他何?
还有就是我不认可所有主流正派大雅的“正剧”就不允许有“大尺度”的镜头,这可能是考虑因素之一,但绝对不是标准。也并非能表达影片意思只有隐晦含蓄的绿色和谐,也有选择粗暴露骨的镜头强化矛盾增强震撼力的。就像是工具性的方式选择,没有绝对的可取不可取。它该有不该有都有自己的道理,个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选择。
对于《白夜行》这部电影来说,金有汉这部分大尺度镜头的运用与柳美皓制造车祸获取未婚夫信任并行不悖,是平行蒙太奇的完美运用,死亡与性欲,人类的两种极致,艺术感很强。
平行蒙太奇,称并列蒙太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它的表现形式可以采用依次分叙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交替分叙的方式。
四、台词
这部电影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台词”。很多时候台词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同时升华主题和解释情节。比如柳美皓抱着女孩说的的那段话让观众知道她曾经经历的一切--她曾经被母亲卖给一个禽兽,被禽兽百般羞辱。
但是最让我触动的是刑警队金有汉说的那句“对不起,没能早点抓到你”,就这么一句话,对于我来说简直了,忘了原著里有没有这句话,但能想出这句台词的绝对是鬼才!
还有就是金有汉自杀前的那句“当太阳在最高点,影子就会消失”。这句话多重要呢?太阳就是柳美皓,柳美皓是金有汉的太阳,柳美皓举办晚会就代表着已经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金有汉就是她的影子,为她杀人,用一生来守护她,如今柳美皓已经在最高点,他作为影子就该消失了,于是金有汉选择了死亡。
而同样的话柳美皓也说过,“我的生活中从不存在太阳,我只有一小束亮光,没有阳光那么亮,但也足够亮”,她说的这束亮光,就是金有汉。
而两人口中的太阳和光,就与电影的名字以及主题相一致,金有汉是影子,他的白天就是黑夜,柳美皓没有太阳但是有一束光,所以能在黑夜里前行,所以电影的名字叫“白夜行”,白天,亦是黑夜。
五、最后的结局
关于结局,首先我最想说的是电影里的那个镜头。金有汉看着柳美皓牵着女孩渐渐走远,下一秒,镜头里的女孩变成了年少时的柳美皓。这个镜头说明了什么?隐喻女孩成为了下一个柳美皓。
电影的结局,柳美皓看着倒在血泊中的金有汉回答刑警说“我不认识他”,然后走远。这个结局,意料之中。她们做的这一切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未来,如果柳美皓此时说认识,这一切都会化为泡影,金有汉的死就没有了意义。有人说柳美皓只是利用金有汉,但我认为不尽然,尽管柳美皓为了所谓的更好的“未来”可以牺牲一切,但她对金有汉不可能一点感情都没有。只是那个“未来”里再也不会有金有汉了。
跳出故事,刑警最后抓的是什么人?不过是两个可怜人罢了,如果没有当初的恋童癖带来的罪恶,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两个人只是想要自保,但一错再错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了。对于那些因此失去生命或受到伤害的人来说,结局又差强人意。所以正义和罪恶该怎样定义呢?没有定义。
网上是这么总结《白夜行》的:
一边是罪,一边是爱;一边是黑,一边是白;一边是正,一边是邪;一边是显,一边是隐。东野圭吾总是用反讽法去将上述的二元结构颠倒过来,表面上纯洁美丽的雪穗是罪恶的,她黑暗的童年阴影无法去除,所以生命中没有太阳。桐原亮司表面上是神秘而且阴暗的,但他承受了父亲罪行的后果,为雪穗不惜一切,他代替了太阳,成为雪穗的亮光,她便可以在白夜中行走
而在东野圭吾的小说中,对正义与罪恶的追问还有很多,如《幻夜》
“东野圭吾在《幻夜》的故事里,试图诉说这样一种可能:如果欲望可以抛弃掉一切的羁绊,如果一个女人把欲望简化成一个坚定执着的座右铭:我要活下去。那么,会怎样?于是,有了这样一个耀眼的女人,她的魅力让男人为之神魂颠倒,只要看上她一眼,任何男人都会被她深深吸引,不能自拔。她处事冷静,聪明,果断,残忍,而在你怀中却柔媚万千。她带你在黑暗里行走,总是给你描述美好光明的属于你们的共同的未来,却一点点将你拖入看不见的深渊,最终将你弃若敝履。”
这本《幻夜》被称为《白夜行》的姊妹篇,结局更悲惨,记得看这本书的时候快被女主气哭,她连白夜行的女主都不如,完全把那个为她牺牲一切的人当工具人。人究竟可以残忍到怎样的一种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