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上映很长一段时间了,我是近期才看的。
电影的口碑很不错,第一次看四字弟弟的电影,好炸裂啊,马上被圈了粉。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每一个小细节都经得起揣摩。
电影也大量使用蒙太奇手法,很多零碎的镜头,都隐晦地展现人物内心,在观众面前塑造立体的人物性格。
影片开头就是胡小蝶的坠楼自杀,却没有交待这个角色的具体经历。
只有两三分钟的镜头,记录她自杀前做的最后一件普通事情——搬牛奶。
胡小蝶第一个拿起最中间的牛奶打开喝,暗示她最后一丝反抗心理,和陈念对话时咬吸管动作,说明了她的犹豫和挣扎。
牛奶箱中央孤零放置的空瓶,就像一直以来被人群孤立的她自己。
一切都是在平淡无奇中发生的,包括胡小蝶的死。
面对胡小蝶的生前遭遇,陈念原本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但胡小蝶跳楼后,陈念是愧疚的,因为帮她盖上校服保全最后的体面,陈念变成了霸凌者的下一个目标。
这是符合的,现实里霸凌者的兴趣点总是那么随机,今天你穿了一件好看的新衣服、赢得好成绩成为焦点、和他们不喜欢的人成为朋友...在成年人看来很幼稚的原因,他们以为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却是受害者噩梦的源头。
影片对“霸凌三人组”刻画的镜头很少,但每一个有限的镜头,都揭示了他们背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问题,即“加害者”也是畸形教育下的“受害者”。
这就上升了一个层次,不是单纯地讲校园霸凌,一昧地悲剧化“受害者”,标签化“加害者”的反面形象。
这就难免要cue到一部电影,号称国内第一部以“校园霸凌”为题材的电影。
我没看过原著和电影,是在最近一档表演综艺里看到的片段,四位名导互相拍摄对方的作品。
讲述的片段是被霸凌的女主角欲跳楼轻生,男二出现阻止女主,随后男一也出现,用激将法让女主放弃了轻生,最后三个人坐着一起看日落。
“我妈说,仙人掌不能被捧在手心里”。
很煽情,很青春疼痛,很理想,也有点尴尬。
这种形式和台词,放在书本里或许没有这么强烈的不适,拍成电影,就成了某耿直评委口中的“如坐针毡、如芒刺背”,连陈凯歌也拯救不了。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是《少年的你》中唯一一句文学性台词,也被用作电影的宣传文案。
单独拎出来难以融入情境,但因为电影极度克制和强烈冲突的铺垫,观众看来才不会出戏。
《后来的我们》中也有类似经典的台词: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
“却没有了我们”。
这真的很刘若英风格,基于这种前提下观众能够理解,也不太影响剧情,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刘若英。
电影里陈念被霸凌的主线镜头有三个,从被推下楼梯、被围追躲进垃圾箱、推进到最后被集体殴打羞辱的极度暴力。
还有三次被霸凌的短镜头线索,这三次陈念都选择了反抗,对比蒙太奇切出胡小蝶被霸凌的相同场景,两次对比,暗喻两人结局走向不同。
这种不同很大程度源于小北的出现。
小北这个人物,对眼前的世界不抱希望,却保留着少年的温情。
当陈念的到来,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因为陈念觉得高考有用,他们可以走出去。
小北保护她、替她顶罪,并不只出于少年的爱情。
在残忍的现实面前,他们是命运的共同体,哪怕只有一个清白,只有陈念参加高考走出这个绝望的阴沟,他们才不算输。
审讯时怀孕的女刑警,也是电影一个细节处理。
当一个即将为人母的警察对受害者视之不见,说出“为什么不信任我们,我们可以帮你...所以你就私自报复她”这种话时,暗讽了教育者的冷漠。
所以小北牺牲自己保全陈念,她也不予置信。
“值得吗?”
“成年人或许不会,但他们是少年。”也只有郑易了解人性,坚持让陈念认罪,他想努力拯救的是两个少年的人生。
影片里老警察说,非要把两个都拉下水吗,让一个人清白不好吗?
一人背负黑暗,一人走向光明,少年郎的温柔和牺牲是毫无保留的,但是成年后的他们,可能再也无法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爱。
《白夜行》里桐原亮司从少年开始,一直背负唐泽雪穗的黑暗,耗损自己的光,希望能把雪穗从黑夜里拉出来,希望能和雪穗手拉手并肩走在白天。
成年后的桐原以自己的牺牲保护了雪穗,却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
“我不认识他”,雪穗看着桐原亮司的尸体这样说。
少年还无法明白,不掺杂感恩愧疚的相爱多么重要。见过光明的人,不会再次想回到黑暗里去。
这是雪穗的悲剧。
影片最后一幕,小北走在阳光下,走在陈念身后,而陈念陪着一个疑似被欺负的学生回家。监控显示实时画面,代表这是真实的。
选择共同承担成长的陈念和小北,获得了成年后普通理想的结局。
成年后的陈念和小北会明白,曾经想拼命走出的地方并不是狭隘的阴沟,它只是长大过程里普通的一站,只是少年的一小块世界。
大人往往只告诉我们成年后的好处,却没有教会我们怎么样长大。
那些正在被校园暴力吞噬的少年,那个眼睛被强塞纸片的幼儿园小女孩不会明白。
在他们明白之前,有可能会成为“胡小蝶”,但大概率不会是“陈念”。
那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你还放心让你的孩子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