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少年的你最大的败笔,就是融梗
TUhjnbcbe - 2024/9/1 17:58:00

《少年的你》目前豆瓣评分8.2,是少有的高分青春类影视作品。易烊千玺和周冬雨在电影中贡献了优秀的表演,校园暴力这个主题也被摆到了明面上,赤裸裸地把很多人阴郁而绝望的青春,呈现给了观众。

但,这就够了吗?

最近,《少年的你》因“融梗”为人诟病。我个人很反感“融梗”这个词,它美化了抄袭,把抄袭这件事合理化,有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圆融。

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孔乙己涨红着脸,极力争辩的画面:“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事先没有看到网上“融梗”“抄袭”的评论,在观看的过程中,屡屡跳戏。一会儿想到《为了N》,一会儿想到《白夜行》,一会儿想到《嫌疑人X的献身》。没办法,实在太像了。

《为了N》的“共同犯罪”,《白夜行》的“光明正大走在阳光下”,《嫌疑人》的“制造证据,以身顶罪”,虽然电影中的人设与这几部作品都不同,但是内核是一致的。作为一个观众,我认为,一部作品最好看的地方,不是台词有多优美,也不是剧情有多精彩,而是其背后的内核。

把别人最精髓的部分拿来,放在自己的作品里,与偷何异?

原作者抄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曾导的回应颇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原著自己只看了一遍就放在了一边,没看过《白夜行》。”

这难道不是侧面承认了原著抄袭,用“只看了一遍”来撇清自己吗?如果他回应的是“不知道原著抄袭”,或许还情有可原。“只看了一遍”却是不打自招。

观影过程中,我确实是流了眼泪的。曾导的镜头语言很优秀,表达也很克制。然而,越回想越不是滋味。

回过神来,就明显感觉自己在观影过程中流的眼泪,来得不纯粹。并且因为观看了一部“优秀的融梗佳作”而产生了一种愧疚。

电影质量是好的,直至谢幕,我都认为这部电影值得褒奖。然而,当这份褒奖掺进了抄袭的成分,就将观众陷入两难的境地。夸?骂?好像都不对。

另外,抄袭这件事,没法一分为二的看。如果因为抄得好,那就肯定它的价值,那么以后大家都别写原创了。大家一起努力融梗,从优秀作品里东融一个西融一个,有编剧天赋的人,肯定能集很多作品的精华,打造出他的融梗代表作,赚得盆满钵满。

“致敬”之作《爱情公寓》里,胡一菲有个制作巧克力的方法,就是从超市买回来巧克力,融化之后再凝固,就成了自己做的巧克力。

乍一看很搞笑,可《少年的你》不就是这样吗?

以前村里没通网,很多抄袭的作品,大家都不知道是抄袭,如今知道了,难道还要包庇么?

《少年的你》原本可以很纯粹。

纯粹地去讲述校园暴力这件事,讲述受害者的心理阴影,讲述施暴者的家庭教育,讲述校园暴力的起因,以及处理过程中的棘手。结果下半程,急转直下,开始了融梗感情戏。

一部电影,其实可以不用讲那么多。尤其是青春题材的电影。把一件事的方方面面讲清楚,其实就够了。

我的一位好友说,他对《少年的你》的期待,是《我不是药神》那个级别的。希望这部电影可以实实在在地反应现实问题。

如果《少年的你》纯粹地拍成了现实题材的作品,踏踏实实地讲好校园暴力这个主题,相信以曾导的实力,以及两个演员的演技,最终拿出手的作品,不会比现在差。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品,也不会为人诟病。前面现实,中间情感,后来变成了悬疑。想要的太多,反而失去了少年的纯粹。

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都是平凡的,暗无天日的,天真而无力的。尤其是身处于校园暴力中心的受害者。他们心智尚未成熟,没有那么坚定,没有那么聪明,眼神也往往是怯懦的,空洞的。如实呈现,就已经足够有冲击力。

遭受暴力,目光坚定,宛如没有受过伤害一样,把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成绩完全不受影响,面对警察面不改色,其实已经偏离现实,而转向戏剧化。

我希望《少年的你》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校园暴力的重视,还有大众对于抄袭问题的重视。

导演和演员相对而言还是无辜的,履历里却永远有这么一笔,和抄袭之作相关。那么,在一部影视剧拍摄之前,是否需要专业的团队去核实作品的原创性,尽量避免抄袭这个坑?

在得到关于抄袭的评价之后,是否可以诚恳地承认,而不是避之不见,用“融梗”这个不痛不痒的词来洗白?

最重要的则是观众。

如果明知道一部作品是抄袭的,看也看了,能不能不要颠倒是非,模糊黑白?不要用“都是抄新华字典”“比原著好看”这样厚颜无耻的话来洗白?这个才是改变整个创作环境的关键所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少年的你最大的败笔,就是融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