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一直以来,关于为什么读书、如何读好书、该怎么读书、读哪些书有用、读哪些书无益的问题被反复探讨,其实这些问题,与其说必然有一个正确答案,不如说这些答案对每个人、每个时期、每种选择而言都是不同的。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处联手文学院,遴选我校部分优秀读者的读书心得、阅读体验,分享给大家,希望有人可以从中获得新的思考、新的感悟,获得更好开启阅读旅程的力量。
学习的关键:兴趣与资源
在大学期间,我们能利用到的、最方便快捷的纸质资源就是图书馆的资源。任何专业特别是语言类的专业对于书籍资源的获取和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资源如此的浩瀚,应该查找和吸收哪方面的知识就得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定了。图书馆里的资源对于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都是弥足珍贵和值得利用的,而我们在图书馆里基本上可以找到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书籍。
许多的学者专家在恰当的运用图书馆的资源的基础上,不仅完成了他们的研究著作,而且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何炳棣先生就是运用图书馆资料对中国明清人口及社会阶层流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出版了权威的专著,让我们对明清人口和阶层的流动有了更加清晰和客观的认识。
何炳棣先生在早期留学美国,进入哥伦比大学学习的时候就被哥伦比大学的图书馆藏书数量所震惊了,他非常的珍惜图书馆中的各种宝贵资料。在研究中国史期间,他在哥大图书馆中查找了许多乾隆年间两淮盐商的史料。但是他对于研究从来都不会只依赖单方面的资料,所以他在北美各大图书馆收集各方面相关的史料,其中包括不少海内罕见的珍本。在研究期间,何炳棣先生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的书库里查阅多种中国方志,而且还收集了规模相当庞大明清两代进士登科录、进士三代履历、同年齿录等原始资料,其中包括名明清进士和名晚清举人与特种贡生的家世背景。何炳棣先生完成的《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东方的摇篮》等著作都与他对图书馆的利用是分不开的。
其实每个同学都明白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往往会因为过程的繁琐和枯燥而中途放弃,对学术研究严谨和坚定的何炳棣先生也曾经这样认为过,但是他却凭着对学术研究的热爱而坚持了下来:“每当闭馆后吸进第一口清新夜气,仰望着白玉般晶莹雄瑰的国会建筑群的分秒之间,内心不禁在狮吼:‘看谁的著作真配藏之名山!’”
我国著名明清史专家顾诚先生也是如此,为了完成《南明史》他殚精竭力,在图书馆查阅了无数的资料,仅引用书目就达到种。在《南明史》的自序中,他讲述了自己在图书馆中获取资料的经历:“我觉得养成坐图书馆的习惯非常重要。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除了上课和其他必须参加的活动外,往往是整天到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古籍部和科学院图书馆看书。早晨带上稿纸、笔记本和一个馒头蹬车直奔图书馆。中午休息时间吃个馒头,在附近转悠一会儿,继续阅读抄摘史料,直至闭馆才回家。”
陈梧桐在《顾诚印象》中曾写到:我几次拜访顾诚先生,在他书房见到桌子上摆着几大摞一尺多高的稿纸,他告诉我那都是从图书馆和档案馆摘抄下来的资料。顾诚先生为了撰写《南明史》他不仅跑遍北京各大图书馆和档案馆,还利用各种机会到外地去搜寻资料,其足迹遍及于大江南北。顾诚先生就曾为了详细阅读云南博物馆和省图书馆内馆藏的地方志和相关典籍,在云南昆明停留了一个多月,“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最终,顾诚先生将在摘录的一百多部资料中所“淘”到的23部应用在了他的《南明史》中。
除此之外,耗费十余年功夫的呕心沥血之作《南明史》中所引用的书籍,有不少还是谢国桢先生《晚明史籍考》列为“未见之书”或未加记载,并且这些都是由顾诚先生首先发现并首次征引的史籍。顾诚先生在史料的查阅和收集方面可谓是纤悉必具了,就连与顾城理念完全相反的李治亭,也不得不承认“作为明清史研究者,我观《南明史》,为其精湛的史实考辨,细密之论证所折服”。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南明史》汇集了顾诚先生十年的心血,是顾城先生最资源锲而不舍的追求的结果,《南明史》的问世对于明清史学界、中国史乃至整个史学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顾诚先生也因此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在面对如此多的资源、知识的时候应该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将兴趣作为支撑点,然后才能源源不断地吸收知识。
在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去图书馆也很迷茫,不知道该看些什么。后来看了些老师推荐的作品和同学推荐的书籍,慢慢的我找到了我感兴趣的书籍类型。我比较喜欢故事人情类的书和侦探推理类的书,比如老舍的《四世同堂》,这部小说的大背景是从抗战开始到结束,老舍围绕小羊圈的居民展开,展现了在战争年代人性的纷繁复杂,赞扬歌颂了人的善良、正直、爱国、爱憎分明,同时也讽刺和批判了人的懦弱、保守、自私、奸诈、虚伪。这部长篇小说和《钟鼓楼》一样,让我对人性的真实和复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钟鼓楼》中刘心武通过“百科全书式”的描写,将复杂的人性与真实的社会现实融缩在二十四小时内,并在人物一次次地碰撞中以既温情又辛辣的语言揭示社会弊病。除此之外,我对情节跌宕起伏的侦探推理类小说也非常的喜欢,目前我比较喜欢的推理小说作家是是日本的东野圭吾,在图书馆里我也借阅了他的很多书,其中值得推荐的是《嫌疑人X的现身》《白夜行》《白马庄杀人事件》以及《神探伽利略》系列等等,这些都是故事内容新颖、情节紧凑、读过后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在不断地阅读这些我喜欢的作品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养成闲时读一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也会养成总是往图书馆跑的习惯,因此我也发现了更多的兴趣点,阅读了其他的书籍,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
所以往往兴趣能帮助我们培养一种习惯,而习惯又能让我们能坚持,从而不断的进步。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且为之坚持有俗语说:“贵有恒何必三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如果可以将阅读的兴趣和资源的获取相结合,那么兴趣将会被不断的放大,资源也会聚沙成搭成为一座巨大的宝库。
作者简介:
陈亭茜
院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兴趣爱好:唱歌、看电影、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