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认识孩子:没有天生笨小孩,
每个孩子的先天特质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不是说谁高谁低,而是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就提出,不能简单根据孩子的智商判断“他/她聪明吗”,而是要多元判断“他/她在哪些方面聪明”。联想到身边熟悉的几个孩子,还真是如此,没有哪个是笨的,只是他们聪明之处各不相同。
Ted今年七岁,性格腼腆内向,不太会和外界打交道,每次遇到陌生小朋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预热才能玩到一块儿。但是Ted学习新东西很快,三岁多就能背诵不少中国古文诗词;四岁多学习画画,两三年下来积累的画作可以开个小小画展了;五岁多开始学习钢琴,虽然不能跟上盛传的“钢琴神童”相比,但两年光景,也已经有模有样,能登台献技了。六岁跟随父母来到美国,一年之后英语读写能力在班上已属优等。Ted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很强,静得下来,喜欢思考。
Kelvin马上满六岁,是个中美混血儿,从小在美国长大。第一次见他,真是让我头痛,觉得简直是个问题小孩。几乎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随时随刻都很“繁忙”,玩玩具也经常小猫钓鱼式地三心二意,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更加新奇有趣的东西带走。接触多了之后发现Kelvin的特点是创造能力很强,点子多,不管是好的还是恶作剧,都很有创意。正因为这样,也很有领导号召能力,和同龄孩子玩的时候能迅速成为核心,俨然一副“带头大哥”的形象。
Ida是个六岁多的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个小女孩,但是她温和乖巧,人际交往能力很强。有次在我家里玩,吃了个可口的冰激凌,把我一把搂住说:“谢谢阿姨!”“杀伤力”好大,从此我总能记住她喜欢吃哪种冰淇淋,甚至爱吃什么水果,什么零食。一次几家人自驾游,三个小朋友坐在后排看DVD动画片,商量好了轮流选片,轮到其中一个小孩的时候他打瞌睡,来不及反应,另一个小孩就有点霸道地想抢占机会自己来选,Ida马上跳出来主持公道:“不,应该轮到Connor了,Connor来选!”尤其令人称道的是,Ida小小年纪就心性成熟。曾经看到她爸爸在朋友圈的分享,某天她正在写作业,突然抬头问爸爸:“whatis the golden rule? (*金法则是什么?)”爸爸问她觉得是什么呢?她说:“Treat others how youwant to be treated。(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Carlos是个大孩子,前不久刚过了13岁生日。他10岁多来美国,之前在上海读书。小时候我见过他,当时感觉很普通,不是特别灵光,说话慢慢的,反应也不算快,没有给人很聪明伶俐的感觉。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有次和他们全家一起游玩四川雅安碧峰峡,当时五岁的他,走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没有吭一声,也没有要求大人抱,自己全程走下来。据Carlos的妈妈说,他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成绩平平,也没什么特别爱好。但当前不久在美国再次见到他时,却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他很喜欢音乐,自己学习了单簧管,钢琴,还自己作了些曲子,都很好听!我明白了,Carlos的聪明在于他的执著,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坚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前进,量积累多了自然就有了质变。
传统的心理智能观认为,智能是单一的、可测量的个体概念,即IQ智商。而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个体拥有一组相对独立的认知能力,即多元智能,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智能。Carlos的妈妈跟我说,以前Carlos不喜欢音乐。在上海读小学的时候,开始上音乐课不久,班上组了个乐队,老师听他唱歌调子不准,就把他安排去敲三角铁,Carlos也就一直以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后来随父母搬到美国,家里添置了台钢琴,妈妈鼓励他学着弹,并经常陪他一起弹着玩。再后来,学校老师偶然发现他这方面很有悟性,建议他可以多学习下乐器。这下,他马上就自信多了,开始进一步尝试,发现真的非常喜欢,于是就一头钻进去了。
没有笨小孩,如果你觉得某个孩子不够聪明,只是你还没有发现他/她的聪明点。这些聪明点需要家长[微博]老师去发现,而这种发现需要很有耐心。
本文选自《逃逃美学》新浪博客,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