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守护者》
豆瓣评分:8.2
导演:尼克·卡萨维蒂
主演:卡梅隆·迪亚兹/阿比盖尔·布雷斯林/苏菲亚·威希涅瓦/亚历克·鲍德温/琼·库萨克
类型:剧情/家庭
上映日期:-06-26
推荐人:贺春丽
推荐科室:临床药学部(药剂科)
本片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姐姐的守护者》,影片围绕着一位患有不治之症的女孩展开,她的母亲为了挽救她的生命采用基因技术生下了她的妹妹--安娜。安娜的出生就是为了治疗姐姐的疾病,而不是父母所告知的为了爱。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抽血、抽骨髓、捐血小板之后,她将父母告上了法庭,要求收回医疗监护权。妈妈不能接受安娜的做法,于是一场冲突在所难免。
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安娜的举动是在帮助凯特,凯特不希望安娜再为她付出,也不想再给家人带来压力。从小父母都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弟弟妹妹,这让她十分自责,加上爱人的离世,疾病治疗的痛苦,这一切让她想遵循天道自由地死去。可面对那个为自己付出一切的母亲,她没有办法说出这一切,只得请求妹妹安娜的帮忙。
电影熟稔地把握了小主人公童稚与成熟并存的心态,完美诠释了比母亲力挽狂澜的母爱更壮阔的姊妹情深。让观者看到影片中那个为了满足姐姐公然挑战母亲的小姑娘身上的勇气,和对姐姐毫无保留的爱。
爱是一种力量,但有时太强的爱反而会成为负担,过度坚持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意孤行的偏执。为了让凯特活下去,母亲顾不得其他人的感受:她忽略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障碍,忽视了小女儿从小手术的痛苦与恐惧,她甚至忽视了凯特不想再这样活下去的意愿。
如果挚爱之人得了不治之症,你会选择让他顺其自然地离开,还是拼了命都要让他多活一天?本片到处充满了爱,父母的爱,手足的爱,恋人炙热的爱。但是同时也涉及到了人权与自由的问题。结局安娜的胜利对她本人而言意义不大,但她的胜述为日后其他同样面临困境的未成年人具有重大意义。
本片以自由与亲情的冲突开始,以宽容和温情结束,让观者感受到了家人之间毫无保留、不求回报的爱。
《沉睡的人鱼之家》
豆瓣评分:7.2
作者:[日]东野圭吾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译者:王蕴洁
推荐人:羊丹
推荐科室:放射科
善写人心阴暗面的英国作家麦克尤恩也曾写过《时间里的孩子》这样温情满满的作品,所以你得允许写出《白夜行》、《恶意》这样作品的东野圭吾,偶尔也尝试温馨路线。
《沉睡的人鱼之家》就是这样一部“虐中带愈”的女性视角作品。讲实话我不太喜欢故事的结局,我觉得我被“讨好”了,但小说的选材和话题我觉得很值得推荐给大家。
作品行文依然是他所擅长的“叶脉式”的叙事节奏,不断进入故事中心的新人物和新事件,最后归位到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在这部作品里,是关于器官移植、脑死亡判定、人工器官等争议话题。一个即将上小学的女孩在因为溺水事故被判定脑死亡,但心脏仍在跳动。一个认为自己对家庭有所亏欠的父亲、一个不愿接受现实而接近疯狂的母亲、一个沉溺研究的科学家,以及周围各式各样的目光,都被卷入这场关于“死亡”的讨论中。
东野圭吾这次的故事里没有凶手,但依旧在讨论着他对于“死亡”的思考,并通过探讨日本法律对判定死亡以及器官移植的规定,探讨人工方式维持失去意识(脑死)患者的物理动作到底有没有意义?故事中的母亲将已经脑死的女儿带回家用仪器发出的电信号让她依旧可以活动甚至做出表情,这到底是伟大的母爱还是只是不愿面对现实的“自我满足”和对自责的“强行救赎”?为了研究而把病人当作研究对象是否有违道德?
在争议性话题的背后所暗藏的,我认为有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关于“死亡”这一终极告别所带给周遭的冲击。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爱意”是否也会酿成“恶意”?不愿“唯物”地讨论亲人的死亡,这到底是自私还是道德绑架?一场关于至亲去世的歇斯底里的、极端的告别,到底是对死者最后的尊重,还是对生者必要的关怀。
二是关于“死亡”的定义。文中也数次提到,器官移植这一行为,在移植的倡导者看来,那是死者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在故事中的母亲看来,把已经基本上是“尸体”的脑死女儿带回家进行“照顾”,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肉体的陨灭、灵*的散失、记忆的消亡,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死亡时间?
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不是讨论的范畴。但我觉得,故事中收治溺水女童的医生有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光是靠着逻辑活着,我们还有感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